福州即景
一别居诸岁月增,遥闻此景画难能。
潮田种稻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百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潄齿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从分别以后,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相隔遥远,听闻这一景象难以描绘。潮水之畔的稻田丰收硕果累累,路上遇到的行人多半是僧人。城市之中有三座山峰和无数寺庙,夜幕降临之时,七座塔楼闪烁着百盏明灯。这座山中常年六月的季节,地底涌出的清泉如同冰块般清凉。
去完善
释义
1. 居诸: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语。
2. 遥闻:听说的意思。
3. 道路逢人半是僧:在路上碰到的人多半是和尚。
4. 三山:指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座小山,分别是乌山、于山和屏山。
5. 七塔:指的是福州市内的七座佛塔。
6. 东山:指的是福建福州市东边的鼓山。
去完善
赏析
《福州即景》徐经孙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福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首联“一别居诸岁月增,遥闻此景画难能”,表现了诗人与福州的深厚感情和离别后的怀念之情,同时强调了福州的美景难以用画笔描绘。颔联“潮田种稻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描述了福州农耕文化和佛教文化繁荣的景象。颈联“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百枝灯”,展现了福州城内的寺庙众多,夜晚灯火辉煌的繁华景象。尾联“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潄齿冰”,以“地涌寒泉”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作为结尾,为整首诗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同时也反映了福州独特的气候特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福州即景》是南宋词人徐经孙所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246年,正值南宋晚期。当时,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战争频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徐经孙作为南宋官员,亲眼目睹了民间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悲愤。
在这一时期,徐经孙因忠诚正直而受到排挤,仕途坎坷。他曾多次上疏直言,批评朝廷的腐败现象,却遭贬谪,流寓在外。然而,尽管生活艰辛,他始终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
在福州期间,徐经孙游览当地风光,感慨万千。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福州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思。这首《福州即景》正是他在这一时期内心情感的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