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
崎岖山路记曾游,谁识为臣去国愁。
柏府官中羞豸角,桐江台上愧羊裘。
重违君命留行者,既竭吾才归去休。
霜露感人千里思,松楸未扫已三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曲折蜿蜒的山间小径我仍然记忆犹新,谁能理解那时离家出使的苦涩心情呢?在柏府中担任官职,令我感到羞愧;桐江台上,我穿着羊皮衣却并不适应。为了不辜负君王的重托,我倾尽全力留下努力,现在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回到故土休息了。在这寒冷的秋风中,我想念着家乡的亲人,已经过去三个秋天了,那棵松树下的墓地还没有被清理干净。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去国:离开国家,这里指离开朝廷,表示辞官归隐。
2. 崎岖山路:形容道路艰难险峻,这里比喻仕途的艰辛。
3. 曾游:曾经游历,这里指曾经在朝廷任职的经历。
4. 为臣去国愁:作为臣子,因离朝而感到忧愁。
5. 柏府:柏树所环绕的官署,代指朝廷。
6. 羞豸角:羞愧于自己的德行不足以抵挡权臣的攻击。豸角,古代执法官员佩戴的獬豸冠,象征公正无私。
7. 桐江台:位于浙江桐庐,是东汉严光的隐居之地。羊裘,指严光披羊裘垂钓的形象,代表隐逸生活。
8. 重违君命:多次违背君主的命令。这里指不愿继续留在朝堂。
9. 行人:离别的人。这里指离去的自己。
10. 竭吾才:用尽我的才能。这里表示尽力而为,无愧于心。
11. 归去休:回到故乡,休息。这里表示辞官回乡的愿望。
12. 霜露感人:形容在外游历时感受到的冷暖人生。
13. 千里思: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4. 松楸:松树和楸树,代指墓地。
15. 三秋:三年。这里指很长时间。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离国、回归的诗篇。首联“崎岖山路记曾游,谁识为臣去国愁”写诗人追忆当年艰难跋涉的旅途以及身处困境时的忧国之情。颔联“柏府官中羞豸角,桐江台上愧羊裘”形容自己在庙堂之上难以为臣,在江湖之中愧对先贤。颈联“重违君命留行者,既竭吾才归去休”表达诗人难以承受重任,只想尽己所能,然后归隐田园。尾联“霜露感人千里思,松楸未扫已三秋”则体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以及时光流逝的无常之感。整首诗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去国怀乡的复杂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去国》是南宋诗人徐经孙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徐经孙是一位颇有才情的文人,他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跌宕。
徐经孙早年曾在朝廷任职,但因直言不讳而遭贬谪。此后,他漫游江南各地,目睹了民众疾苦和社会矛盾,这使他更加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现实、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去国》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国难当头之际的忧国之情。诗句中“孤舟离岸”的形象寓意着诗人离开朝廷,投身江湖的决心。同时,诗人通过对“旧国山川在”的描述,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国家的忠贞不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