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三月十二夜梦得家有园池乐寿康之句觉而足成效邵康节作首尾吟八首 其六
家有园池乐寿康,北窗何敢傲羲皇。
池开满引灵渊脉,户厂西迎太乙光。
初节易渝谁保晚,好人难做必观常。
老来自适闲中趣,家有园池乐寿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家中有个花园池塘尽享快乐健康,身处北窗却不敢有丝毫傲慢。池塘之水源自神奇的灵渊之脉,住宅向西迎接阳光之光。谁能保证青春永驻,人们都在感叹世事无常。年老之后自寻乐趣,还是在家中的花园池塘边享受快乐健康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乙丑三月十二夜梦得家有园池乐寿康之句觉而足成效邵康节作首尾吟八首 其六》这是一首以梦境为背景的诗歌,描述了诗人渴望拥有家园的意境。诗句中的“家有园池乐寿康”意为在梦中有了自己的家园,在此能感受到快乐与长寿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乙丑三月十二夜梦得家有园池乐寿康之句觉而足成效邵康节作首尾吟八首 其六”,作者为南宋诗人徐经孙。诗中表达了一种恬淡、安逸的心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梦见自家的庭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阳光普照,鸟语花香,于是醒来后记录下这个美好的梦境。
“家有园池乐寿康,北窗何敢傲羲皇。”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梦中看到自家院落的美好景象,以及他在面对这样的美景时产生的愉悦心情。同时,诗人也以“北窗何敢傲羲皇”来表示自己不敢过分炫耀这种快乐的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活并非人人都能拥有。
“池开满引灵渊脉,户厂西迎太乙光。”这两句诗进一步描述了梦境中的情景:庭院中的池塘清澈见底,仿佛能引来神秘的灵渊之脉;阳光从西边窗户照射进来,使整个庭院都沐浴在温暖的太乙之光中。这里的“灵渊脉”和“太乙光”都是象征着吉祥如意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初节易渝谁保晚,好人难做必观常。”这两句诗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艰难。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顺利发展,但是现实中却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因此,诗人认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必须要经历一些磨练和考验,才能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老来自适闲中趣,家有园池乐寿康。”最后两句诗表明,当人们年老时,能够享受到安宁、舒适的生活,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家园,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诗人以此表达了对自己晚年生活的美好期许,以及对他人的祝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乙丑三月十二夜梦得家有园池乐寿康之句觉而足成效邵康节作首尾吟八首 其六》这首古诗是南宋词人徐经孙在公元1209年(即乙丑年)创作的。这一时期正值宋金交战之际,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权岌岌可危。
徐经孙在这一时期的遭遇颇为坎坷。他曾以忠义为己任,抗金主战,但因宦海沉浮、党争不断,未能如愿施展抱负。晚年辞官回乡,过着隐逸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仍以国事为念,关心民生疾苦。
在创作这首诗时,徐经孙深受当时宋代文学流派——江西诗派的影响。这一诗派主张“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强调诗歌技巧的锤炼和创新。徐经孙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将这一诗派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这首诗中,徐经孙通过描绘家中的园池之乐,表达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借助于古人邵康节的诗词风格,抒发自己对时代的忧虑和对国家民族的关切。这种忧国忧民之情,既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质,也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共同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