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下第归江州
名高不俟召,操赋献君门。偶屈应缘数,他人尽为冤。
新春城外路,旧隐水边村。归去无劳久,知音待更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名气大不用等待召唤,我将带着我的作品来到你的门前。偶尔低下头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别人都认为我是冤枉的。在春天的城市里漫步,回到我熟悉的水边村庄。回家不用费太多时间,因为有懂我的人等着与我谈论更多的话题。
去完善
释义
1. 下第:科举时代指考试不及格。
2. 江州:古九州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北部地区。
3. 俟召:等待皇帝的召唤。
4. 操赋:作诗抒怀。
5. 献君门:向皇帝进献诗篇。
6. 偶屈:偶尔遭受挫折。
7. 应缘数:应该是因为命运的关系。
8. 他人尽为冤:其他人可能会因为科举失利而受到冤枉。
9. 新春:春天来临时。
10. 城外路:城外的道路。
11. 旧隐:过去的隐居之地。
12. 水边村:靠近水源的村庄。
13. 无劳久:不要过于劳累。
14. 知音:懂自己心意的朋友。
15. 待更论:等待再次讨论交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许彬写给一位科举考试落第的朋友的,诗人表达了同情和安慰。首先说这位朋友的名声已经很高了,但为了展现自己的才华,还是要去参加科举考试。不幸的是这次他运气不佳,可能真的是因为命运使然,而不是他的能力不足。接下来的两句,描绘出朋友考试落第后要返回故乡的路程,那是一个春季的时候,城外的路旁满是春光,而他的家乡则是一个在水边的宁静村庄。诗人鼓励朋友回到家乡后不必过于沮丧,因为总会有知音理解他并期待与他再次交流探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送别友人、鼓励友人失利的科举考试的诗。创作时间为唐朝末年,大致在公元900年前后。
在这个时期,唐朝社会已出现诸多危机,政局动荡不安。文人墨客科举进身之路尤为艰难,不少才学横溢之士不能及第,空有才华却无法施展。许彬作为一个颇有才华的文人,同样经历过科举失利,可能对朋友的感受感同身受,以此诗安慰和鼓励友人。
诗人在此诗中将科举比作草泽之鸟,比喻科举选拔并非唯一的出人头地之道,人生中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和机会。这个时期的背景下,诗人以此鼓励朋友:科举落第并不代表失败,人生的道路有很多,应保持信心继续前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