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天竺浮寻小楼

标题包含
天竺浮寻小楼
楼倚飞来小朶峰,每因动业思重重。 三千日月欺王母,百二山河误祖龙。 石浅易知丹井味,洞深难见白云踪。 自惭半座分花雨,无复人听夜讲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行海,俗名李行海,字宗源,号雪堂,法号释行海。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宋宁宗、宋理宗时期(约1195-1264年)。 释行海出生于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今浙江省临海市)的一个...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楼房倚靠着山峰,每当有所作为时总是思绪繁多。 三千年日月变化欺骗了王母娘娘,百二十座山河误导了秦始皇。 山石浅处容易了解丹井的味道,洞穴深处难以见到白云的痕迹。 我为自己只能分担一半的花雨而惭愧,不再有人听夜晚讲的钟声。
去完善
释义
1. 天竺:这里指浙江天目山。 2. 浮寻:古人乘浮槎漫游天地的传说。 3. 小楼:指天目山上的一座楼阁。 4. 飞来小朵峰:形容山峰秀美小巧,仿佛从天而降。 5. 动业:佛教术语,指人生的各种业力和烦恼。 6. 三千日月:这里的“三千”是形容数量众多,日月指时间,整句话是说岁月漫长。 7. 王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西王母的简称,这里用来代指时光老人。 8. 百二山河:指汉代中原地区的疆域。 9. 祖龙:秦始皇的别称。 10. 石浅易知丹井味:石浅指的是石头少的地方,丹井是一种古井,丹井味是指从丹井中涌出的水味道甘甜。 11. 洞深难见白云踪:白云踪,比喻隐逸之处,整句是说幽深的山洞难以找到隐居者的踪迹。 12. 半座:指的是半个座位,表示谦卑的态度。 13. 花雨:佛经中把佛说法称作“雨花”,此处用花雨喻指佛法。 14. 夜讲钟:指寺庙夜间举行的法事活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天竺浮寻小楼》,是明代诗人释行海的一首描绘山寺景色的诗。诗中通过巧妙地运用各种意象,生动地展现了山间寺楼的独特风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首联“楼倚飞来小朶峰,每因动业思重重”,描述了小楼所处的环境:它背靠飞来峰,四周环绕着层层叠叠的山峦。这里的“动业”指佛教中的善恶行为,诗人以此表达了他对因果报应的思考。 颔联“三千日月欺王母,百二山河误祖龙”,以王母娘娘和秦始皇为象征,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变化。“三千日月”意指漫长的岁月,“百二山河”则借指秦朝的万里江山。这里,诗人用“欺”和“误”两个动词,传达了世事无常、功过难定的哲理思考。 颈联“石浅易知丹井味,洞深难见白云踪”,通过对山中景色的描绘,进一步表现了对人生奥秘的探寻。石井旁容易识别出的清泉味道,与深邃洞穴里难以捕捉的白云踪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于真理和智慧的渴望,以及对现实世界中事物表象与本质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尾联“自惭半座分花雨,无复人听夜讲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惭愧之情。虽然身为僧人,但在他看来,自己的佛学修养尚不足以向世人传播教义。这使他在面对听众减少的现实时,感到无比的自责。通过此联,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佛学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竺浮寻小楼》是宋代诗人释行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960-127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儒家、佛教、道教等多种文化相互交融,文化艺术发展繁荣。 在这个时代,释行海是一位著名的僧人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他在人生旅途中遭遇了不少的磨难,如战乱、流离失所等。这些经历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在诗中,释行海通过描绘天竺浮寻小楼的景色,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释行海作为一名诗人的才情和对他所处时代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