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陈参议中大大隐图
荷锄居士隐云庄,竹屋茅堂瞰小江。
祗这逍遥是知己。人间天上更无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荷锄居士在云庄中隐居,他的住所是一个坐落在江边的小竹屋。只有这种逍遥的生活才是他的知己,无论是人间还是天上,都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去完善
释义
1. 荷锄:指耕作或劳动的农民。这里可能指的是作者自己,以表达他从事农业的隐逸生活。
2. 居士:佛教术语,指的是在家修行之人,但并非出家人。这里也可能是指作者自嘲。
3. 云庄:字面上是指云雾环绕的村庄,这里用来比喻作者的隐居之处。
4. 竹屋茅堂:指用竹子搭成的房屋和茅草建成的客厅,描绘了作者居住的简陋环境。
5. 小江:可能是实指的某条小河,也可能是在描绘作者眼前的小溪。
6. 祗这:仅仅这个,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逍遥生活的珍视。
7. 人间天上:在人间与天堂之间,表示非常幸福美好的境界。
去完善
赏析
《题陈参议中大大隐图》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在隐居生活中悠然自得的心境。首句“荷锄居士隐云庄”描述了一位农夫形象的人物在云雾缭绕的山庄中劳作,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次句“竹屋茅堂瞰小江”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强调了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三句“祗这逍遥是知己”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认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尾句“人间天上更无双”则暗示了这种生活状态的美妙和难以言喻。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欣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陈参议中大大隐图》是北宋诗人释昙华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仁宗时期(960-1127年)。
在北宋时期,知识分子阶层普遍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自我实现,“大隐”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象征。所谓“大隐”,就是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的高士,他们不慕名利,向往自由与恬静的生活。释昙华以此诗赞美了这种大隐的精神风貌。
释昙华作为一位僧侣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体悟更为深刻。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中官场的忧虑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当时的文人墨客多选择归隐山林,享受自然之美,从而超脱世俗纷扰。
在这段时间里,释昙华的个人生活也与诗歌相呼应。他曾云游四方,交结文友,通过禅修和写作寻求心灵的慰藉。他的诗歌也反映了他所经历的人世沧桑,以及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题陈参议中大大隐图》创作于北宋仁宗时期,反映了释昙华对大隐精神的赞美以及其个人的生活和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