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颂古

标题包含
颂古
居士倒地,灵照扶起。 乞儿伎俩,讨甚巴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昙华,又称法显法师,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他生于公元334年,卒于公元420年,活了86岁。 释昙华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对佛学有深厚的兴趣。他在19岁时出家为僧,开始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家修行的人摔倒在地,由灵性照亮的人将他扶起。 乞讨的孩子使出的手段,实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去完善
释义
《颂古》:该诗是一首禅宗诗歌,作者为宋代僧人释昙华。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位禅者与一位在乞讨的平民之间的互动,以传达禅宗的教诲。 1. 居士倒地,灵照扶起:这里的“居士”指的是在家修行的人,也就是普通百姓。而“倒地”则是指遇到困境或问题。“灵照”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能洞察世间万象。这句诗句意味着当人们在尘世中遇到困难时,需要有禅宗的智慧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2. 乞儿伎俩,讨甚巴鼻:这句诗中的“乞儿”是指那些在社会底层乞讨为生的人。“伎俩”是手段、本领的意思。而“讨甚巴鼻”在古代汉语中是寻找依据、道理的意思。所以这句诗句是在说,即使是在乞讨的人也有他们的生存之道,而我们又怎么能忽视他们的智慧和存在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居士倒在地上,灵照将他扶起。这使人想起佛家的慈悲精神,对待众生的平等关爱和救助。诗人通过这一形象传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佛教精神的赞美。同时,"乞儿伎俩,讨甚巴鼻"两句则展示了诗人的独到见解,揭示了人生的困境和挣扎。在诗人眼中,世人不过是在乞讨生活,苦苦追寻生活的意义,但终究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这首诗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世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意义的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是南宋时期著名诗僧释昙华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也就是南宋王朝统治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北方的金国对南宋的疆土虎视眈眈,而南方的百姓则在艰难的生活中寻求慰藉。 释昙华是一位在战乱中成长的诗人,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金兵抓走,这使他从小就对战争充满了恐惧和厌恶。为了寻找心灵的慰藉,他选择了出家为僧,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生涯。他的作品以佛教为主题,旨在通过诗歌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和对和平的渴望。 《颂古》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在这首诗中,释昙华通过对古代事物的赞美,表达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他以“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这两句诗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海边夜景,传达了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的那种宁静与和谐。这首诗既体现了释昙华对战争的痛恨,又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