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六十首 其五
千年田,八百主。
甜瓜彻蒂甜,苦瓠连根苦。
君不见禾山解打鼓,又不见采菊东篱下,千山万山叠叠高门户。
又不见光孝僧堂六七间,日日普请搬泥土。
又不见临济主中宾宾中主,二三四七面相覩。
报禅流莫莽卤闻,普请欢喜搀先去。
去去实不去,途中好善为。
来来实不来,路上莫亏危。
又不见主中主,个个衲僧气如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千载田地,八百年换了主人。
甜瓜结瓜实甜蜜,苦葫芦则根部苦涩。
您没有看见禾山寺敲击法鼓的模样,也没有看到在东篱采摘菊花的人们,层层高山如同无数宏伟的门庭。
您也看不见光孝寺的僧堂,每天邀请大家搬运泥土营造。
您还看不到临济的主人和客人之间互动互为主人,他们的面相都可以互相看见。
报禅的人请不要鲁莽地听声,大家都欢喜地跟着走。
实际上从未离开,在途中行善。
实际上并未来到,在路上不要有亏损。
您还没有看见主人中的主人,那些和尚们气势如虎。
去完善
释义
千年田,八百主:千年的田地,八百年更迭的主人。这里的“田”指的是土地或国土,“主”指国家的统治者。
甜瓜彻蒂甜,苦瓠连根苦:甜瓜的蒂是甜的,苦的瓠则连根都是苦的。这里通过比喻表达出事物品质与其根源密切相关,同时强调因果报应的观念。
禾山解打鼓:禾山寺的僧人懂得敲击法鼓。禾山,位于今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东部的山川。解打鼓,即掌握打鼓的技巧,这里借以说明禾山寺僧人的技艺。
采菊东篱下: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这里借用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名句,描绘一幅田园生活景象。
千山万山叠叠高门户:千万座山层层叠叠形成的高大门户。这里是形容山峦起伏的景象。
光孝僧堂六七间:光孝寺的僧堂有六七十间。光孝寺,位于今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始建于南朝时期。
日日普请搬泥土:每天都邀请众人一起来搬运泥土。这里“普请”意为广泛邀请,与后文的“欢喜搀先去”呼应,强调集体劳动的欢乐氛围。
临济主中宾宾中主:临济宗修行者在主体修行中担任主宾双重角色。临济,禅宗的一个分支,由义玄禅师创立于唐末。
二三四七面相覩:来自数字诗的形式,表示面对面相视而笑。
报禅流莫莽卤闻:告诫禅修者们不要草率地听取禅学理论。报禅流,意指传播禅学的流派。莽卤,即粗鲁、草率。
普请欢喜搀先去: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共同完成这个任务。搀先,即在群体活动中争先恐后。
去去实不去,途中好善为:离开是实时的,但又仿佛未曾离去,在旅途中要行善积德。
来来实不来,路上莫亏危:来到某个地方却仿佛未曾到达,在路上要避免做亏损道德的事。
主中主,个个衲僧气如虎:在修行道路上的主人公们,个个都像僧人那样充满勇猛精进的精神。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偈颂六十首 其五》中,释昙华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佛家的智慧和修行的艰辛。
“千年田,八百主”,千年田地经历了无数次的更替,换过了八百个主人,象征着世间的无常和轮回。接下来的两句则用了甜瓜与苦瓠的对比,寓意着每个人不同的命运。
然后,诗中通过一系列的场景描绘,展示了修行之人的各种面貌。既有奋力劳作的“禾山解打鼓”,又有悠然自得的“采菊东篱下”,还有辛勤修建寺庙的僧人。这些画面构成了一个多彩的禅宗世界。
在结尾部分,诗人再次提醒读者,无论是离去还是归来,都应该保持善良的心,遵循佛教的教诲。同时,还歌颂了那些勇敢的修行者,他们如同猛虎一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坚定地走在修行的道路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六十首 其五》是五代时期云门宗高僧释昙华所创作的汉诗。这首诗意境深邃,富含哲理,反映了禅宗教义中对于生死、因果以及修行等方面的深刻理解。
在公元950年左右,正值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释昙华生活在这一时代,深知众生疾苦,于是选择出家为僧,寻求心灵的解脱。他参禅悟道,精研佛法,最终在云门宗成为一代高僧,广弘禅法。
在这一时期,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禅宗强调顿悟,追求心灵的解脱,强调个体的修行与实践。释昙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独特的人生感悟,创作了这首充满哲理的《偈颂六十首 其五》,以此引导众生洞察世事,超越烦恼,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