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悟上人造华严塔
山前马廐普光殿,门外牛栏正觉场。
五十三人同日葬,善财走得脚生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前的马厩是普光殿,门外的牛栏就是正觉场。五十三个人在同一天被埋葬,而那个叫善财的人则因为跑得太快,脚上都磨出了疮。
去完善
释义
1. 马廐:古代养马的地方。这里的“廐”通“厩”,即马棚、马房的意思。
2. 普光殿:佛教寺院的殿堂之一,用以供奉或礼拜佛的塑像。
3. 牛栏:饲养牛的地方,这里用以比喻简陋的环境。
4. 五十三人:这里是借指很多人,“五十三人”一词来源于佛教故事,相传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度化了五十三位佛教信徒。
5. 善财:指的是传说中的善财童子,他在现实生活中并无此人,是佛教故事中的虚构人物,常用来形容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人。
6. 走得脚生疮:形容行走很多的路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现了释昙华禅师的幽默感和智慧。诗人以马廐和牛栏作为比喻,将普光殿和正觉场这两个佛教场所比作平常生活中的普通设施,以此来表达佛法平等无二的思想。同时,“五十三人同日葬”这一句暗示了禅宗五十三参的故事,意味着僧人们在修行过程中要不断地去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最后一句“善财走得脚生疮”则通过一个幽默的例子来说明修行的艰辛,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达观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悟上人造华严塔》是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释昙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时值晚唐时期,唐朝国势日趋衰落,佛教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
在这一年里,释昙华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困境。他的家乡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释昙华深感痛心,决定投身于佛教事业,以拯救众生苦难。他放弃了世俗的名利,剃度出家,成为了一名僧人。
在这个特殊时期,佛教界也在寻求变革与发展。为了弘扬佛法,高僧们纷纷创立寺塔,希望借助建筑的力量传承佛教文化。受此启发,释昙华决定为自己的寺庙建造一座华严塔,以此表达对佛法的虔诚信仰。
于是,释昙华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赠悟上人造华严塔》。在这首诗中,他以华严经为主题,表达了对自己信仰的坚定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悟上人的敬仰之情,期望双方共同努力,为佛教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