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珣禅还乡
极目澄澄水照空,白苹红蓼战西风。
三千里外深深意,铁券谁将累祖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看那无边无际的水面映照着天空,白色的浮萍和红色的蓼草与西风抗争。遥远的千里之外深藏着心意,谁能将铁券传承给祖先呢?
去完善
释义
1. "极目":形容尽目力所及望向远方。
2. "澄澄":清澈明净的样子。
3. "白苹":一种水生植物,学名“草萍”,花白色。
4. "红蓼":一种草本植物,花红色。
5. "战":此处指与西风对抗。
6. "三千里外":指离家很远的地方。
7. "铁券":古代帝王颁发给功臣,用作免罪、免革爵位的凭证。
8. "累祖翁":指历代祖先。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致和抒发热爱乡土情感的诗歌。首先,诗人用“极目澄澄水照空”来表现江水波光粼粼、清澈明亮的景象,并借助于阳光照射在江面上形成的反射,形象地展示出水面的波光粼粼和天空的明亮。随后,“白苹红蓼战西风”一句中,诗人以植物为喻,暗示秋天到来,西风扫落叶,白色和红色的蓼花在水边相互映衬,流露出一片萧瑟的景象。
接下来的“三千里外深深意”则将视野从自然景观转向人事,表现出诗人对于远离家乡、生活在外的人们的深厚情感。而“铁券谁将累祖翁”这句诗则是作者对自己的发问,表达了对自己家世的不满,以及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整首诗通过江河、花草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诗人的深沉情感表达,传达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故土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珣禅还乡》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释昙华所作。释昙华,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唐朝初期。他擅长诗歌创作,尤以咏史抒怀和山水田园诗最为出名。
此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初,也就是公元618年至659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唐朝开国之初,社会相对稳定,文化艺术繁荣发展。释昙华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诗歌,表现了他的才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段时间里,释昙华经历了从年轻到成熟的过程。他曾游历名山大川,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人生阅历。这些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蕴。
当时的社会背景方面,唐朝初年,国家政治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然而,由于战乱和政治斗争的影响,民间也存在一定的痛苦和不公。释昙华在他的诗歌中,一方面描绘了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送珣禅还乡》正是释昙华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他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与友人分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这种情感既体现了个人之间的友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故乡和亲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