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虞祖道写顶相求赞
枯松下,盘陀上,独坐大方,横按拄杖。
谓是应庵,无恁相状。
谓非应庵,谁肯归向。
分付祖道,试自定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枯萎的松树之下,曲折的山路之上,独自坐于宽敞之地,手持竹杖横放。
说是应庵,却并非他的相貌。
说不是应庵,却无人愿意回归至此。
留给禅宗大师们去判断吧,试着自己确定真相。
去完善
释义
1. 平江:地名,即江苏省苏州市。
2. 虞祖道:人名,此处可能指一位僧人。
3. 写顶相:画肖像的意思。
4. 赞:一种赞美或颂扬的文体。
5. 释昙华:人名,此处可能是作者自己的名字。
6. 盘陀:山势险峻的样子。
7. 大方:原指广博深厚的学问,此处可能指一种高尚的品质。
8. 横按拄杖:指在盘陀山上拄着拐杖行走。
9. 应庵:可能是指一代高僧宗宝,此处可能是在比喻虞祖道的形象。
10. 无恁相状:没有这样的相貌。
11. 非应庵:不是宗宝的形象。
12. 归向:回归信仰。
13. 分付:交付。
14. 祖道:僧人的代称。
15. 自定当:自己决定取舍。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以禅宗诗人的视角来描绘的诗歌。诗中描述了在枯松下的盘陀山上,有一位大方之人独坐,横按拄杖。虽然被称为应庵,但他的形象却并不似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然而,若说不是应庵,却又没有人愿意向他请教。诗人嘱咐祖道,让他自己来判断和确定。这首诗表达了禅宗的见性成佛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行和自我认识的必要性,以及禅宗大师神秘莫测的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平江虞祖道写顶相求赞》是宋代著名诗人释昙华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歌颂了虞祖道精湛的绘画技艺,以及他对于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时期,公元960年至127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和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绘画领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和作品。释昙华作为一位僧人,对艺术的感悟非常深刻,他的作品往往寓含着哲理和人生感悟。
在释昙华生活的时代,宋朝正处于国势衰微的阶段,外有强敌入侵,内有政治腐败。然而,尽管社会环境如此恶劣,但文人墨客们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致力于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释昙华也不例外,他以诗歌为武器,通过赞美虞祖道的画作,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总之,《平江虞祖道写顶相求赞》这首诗是在宋朝时期创作的一幅赞美画作的诗篇。在这个特殊时期,释昙华通过赞美虞祖道的精湛技艺,表达了他对于艺术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