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必东请小参后说偈
百草头边千圣眼,一毫端上万重关。
更无佛法并玄妙,堪与知音共往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吴必东:作者名字,可能是一个法号或化名,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2. 小参:禅宗用语,指禅院中小规模的集会或讨论。
3. 释昙华:作者,此处为法号,具体生平事迹不详。
4. 百草头边千圣眼:"百草头"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众多现象,而"千圣眼"则代表了佛家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
5. 一毫端上万重关:形容极小的空间中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哲理。
6. 佛法:佛教的教义和方法。
7. 玄妙:深奥微妙的意思,此处用来形容佛教的教义。
8. 堪与知音共往还:表达了作者希望与懂得其想法的人分享和交流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禅意的诗,诗人以“百草头边千圣眼,一毫端上万重关”的形象描绘出佛法的深邃和广阔。在这里,“百草头”指的是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而“千圣眼”则是历代圣贤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一毫端”是微小的细节,却蕴藏着“万重关”的深奥哲理。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强调佛法的无形却又无所不在,充满了智慧。同时,他也指出,真正的佛法并无过多的神秘和玄奥,而是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探索和领悟的。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禅意,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独特理解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吴必东请小参后说偈》是明代高僧释昙华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朝末年,即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这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动荡不安。明末时期,宦官权力斗争加剧,政权逐渐腐化,农民起义不断,外患亦日趋严重,使得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和出家人士都选择了隐逸山林、修身养性。释昙华作为一位在佛门修行的僧人,他的诗作也反映出他在这时期的思想追求和对社会的反思。
在人生际遇方面,释昙华自幼出家为僧,他在寺院中的修行和生活使他更深入地体悟到了佛教教义的真谛。在明朝末年的乱世中,他选择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修行体验和对时代的关注。这首诗正是他在这一时期的感悟之作,通过对佛法的阐述,传达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世人的慈悲关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