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山净明庵小参示众
三十三州七十僧,驴腮马颔得人憎。
诸方若具罗笼手,今日无因到净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全国有33个州和70名僧人,这些人的驴脸和马下巴让人讨厌。如果各方都有丰富的手段,今天我也没有理由来到这个纯洁明朗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莞山:古山名,位于广东省曲江县东境。
2. 净明庵:位于莞山的寺庙。
3. 三十三州:指中国各州郡的总称。三十三为虚数,泛指众多。
4. 七十僧:指净明庵的僧人人数。
5. 驴腮马颔:比喻长相丑陋的人。
6. 得人憎:指惹人厌恶。
7. 诸方:各方,各地。
8. 罗笼手:束缚之手。这里指牵制和限制。
9. 无因:没有理由,无缘。
10. 净明:清净明亮的地方,这里是净明庵的代称。
去完善
赏析
《莞山净明庵小参示众》这首诗词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名叫释昙华的僧人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在莞山净明庵讲法时的感慨和对僧众的教诲。"三十三州七十僧,驴腮马颔得人憎"这句诗句,通过描述不同地区、寺庙的僧人们形态各异、性格迥然,指出佛门弟子应该具备的素质和修行的重要性。接着以“诸方若具罗笼手,今日无因到净明”这一结语,告诫僧众要把握好修行的契机,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以求达到清净光明的境地。整首诗层次分明,寓意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佛学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莞山净明庵小参示众》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的诗僧释昙华。此诗创作于公元1127年至1279年间,即南宋时期。释昙华身为诗僧,曾游历江南各地,并在各地留下许多诗篇。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深受世人喜爱。
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南宋政权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方金国对南宋的进攻使得南宋的疆域大大缩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在此背景下,释昙华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民间的痛苦生活和国家的危急形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