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南书记下火
东湖莞岭及归宗,烨烨腾辉炉鞴中。
铁眼铜睛烹不破,衲僧巴鼻好流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东湖:指江西省九江市的东湖,位于庐山附近。
2. 莞岭:可能指广东省惠州市的罗浮山,有著名的佛教胜地华严寺。
3. 归宗:可能是指湖南武陵源的归宗岩,有著名的佛教石窟群。
4. 烨烨:光辉灿烂的样子。
5. 腾辉:散发光辉。
6. 炉鞴:冶炼时的鼓风器具。这里可以比喻禅定的境界。
7. 铁眼铜睛:比喻坚定的意志。
8. 烹不破:形容精神坚定,无法动摇。
9. 衲僧:指出家人,即僧人。
10. 巴鼻:佛教用语,意思是根据、依据。
11. 好流通:表示广泛传播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为南书记下火》诗中,释昙华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火在生活中的不同情境和形象。首先,他以“东湖莞岭及归宗”为背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广袤的山川河流图景,而火在此时则如同炉鞴中的“烨烨腾辉”,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接着,诗人用“铁眼铜睛烹不破”来形容火的顽强与坚韧,强调其即使面临严峻考验,也能燃烧不息的特质。最后,他通过“衲僧巴鼻好流通”这一句表达出对火的赞美,认为火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能够促进万物生长,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整首诗寓情于景,富有哲理,彰显出释昙华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独特见解和高超的诗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为南书记下火》是唐代高僧释昙华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世纪,即唐朝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入到佛学的研究和探讨之中。
释昙华,生卒年不详,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的高僧,曾任五台山秘魔岩和尚。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佛法的真理,曾在五台山修行多年。他的诗作充满了深厚的宗教情怀,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信仰。
在唐朝时期,佛教成为了国家的国教,得到了皇帝的大力扶持。这个时期的佛教发展迅速,寺庙林立,僧侣众多。然而,随着佛教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僧人贪腐、奢侈等现象。为了整顿佛教,唐朝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僧人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在这个背景下,释昙华写下了这首《为南书记下火》。诗中表达了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僧人行为规范的强烈要求。他希望佛教能够回归正统,摆脱世俗的纷扰,真正做到“心如明镜台,不惹尘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