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道人自写像求赞
凌行婆,莲道者。
一个患聋,一个患哑。
聋者善听,哑者能话。
堪笑堪悲,可知礼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凌行婆,一位修行莲花之道的人。
一个人耳朵不好,另一个人不能说话。
听力不好的人善于倾听,不会说话的人却能表达。
这种可笑又可悲的情况,倒是让人明白了一些道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莲道人:指的是僧人,这里具体指诗中的“凌行婆”。
2. 自写像:佛教中一种自我画像的形式,这里指诗中人物的自画像。
3. 求赞:请求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或作品给予赞美或评价。
4. 释昙华:作者的名字,他是一位唐代的僧人。
5. 凌行婆:诗中的人物,她是莲道人的代表。
6. 患聋:听力受损,无法正常听见声音。
7. 患哑:不能正常说话,表达不清。
8. 堪笑:可笑之处。
9. 堪悲:可悲之处。
10. 可知礼也:可以了解其中的道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幽默和讽刺手法,展现了作者释昙华的鲜明个性和深刻思考。首句“凌行婆,莲道者”,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接着,诗人用“一个患聋,一个患哑”来形容这两位人物的特点,既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的生理缺陷,又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所具有的特殊才能。
诗中的“聋者善听,哑者能话”可谓神来之笔,将原本的不利因素转化为优势,既展示出作者的幽默感,又表现出其卓越的智慧。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实际上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并发挥这些价值。
最后,“堪笑堪悲,可知礼也”则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诗人通过对这两个独特人物的描绘,既流露出对他们乐观面对生活困境的钦佩之情,又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这种情感的交融,使得这首诗既富有喜剧色彩,又带有浓厚的悲剧意味。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充满智慧、幽默与深沉的诗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莲道人自写像求赞》是南宋诗僧释昙华所作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莲道人的自画像,表达了诗人对莲道人的赞美和对禅意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是一个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时代。然而,正是在这个艰难的时期,佛教文化却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文人士大夫和僧人纷纷投身于禅宗的修炼,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昙华正生活在战乱之中的江南地区。他作为一名僧人,不仅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艰辛,还要坚持禅宗的修炼。在这个过程中,他与莲道人成为了挚友,共同探讨禅意,追求内心的宁静。
此外,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与这首诗的创作密切相关。南宋时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佛教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发展。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禅宗,试图从中寻找精神寄托。在这种背景下,释昙华与莲道人之间的友谊和交流也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莲道人自写像求赞》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释昙华在与莲道人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禅意的过程中创作的。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莲道人自画像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禅意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莲道人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