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道人求颂
学佛从来境界多,不能降伏便成魔。
降魔能用无心法,六贼倾城尽倒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学佛:指学习佛教教义,接受佛家思想教诲。
2. 从来:从始至终,始终如一的意思。
3. 境界:在佛教教义中,指的是修佛者在精神修养上达到的程度。
4. 降伏:控制,使服帖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克服修行中的障碍。
5. 成魔:意指走火入魔,修行不当导致误入歧途。
6. 降魔:佛教术语,指摆脱邪恶思想或克服烦恼。
7. 无心法:又称为禅宗的无门法规,即不求外在形式,从心出发,自然顿悟的方法。
8. 六贼:佛教用语,指的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又称“六根”,认为它们是引起种种烦恼的根源。
9. 倾城:全城,整个社会,这里用来形容影响广泛。
10. 倒戈:原意是指改变立场,投向敌方。这里借指被无心的修行方法所感化,放下心中的杂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僧释昙华所作,题目中的“观道人求颂”意味着诗人对道家修炼的观察和评价。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佛学修行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看法。
首句“学佛从来境界多”说明了佛学的博大精深,涉及到的境界层次繁多,修行者需要用心去领悟和实践。第二句“不能降伏便成魔”则强调了对内心魔障的克服,如果不能制服心魔,就会陷入困境,甚至堕入邪道。第三句“降魔能用无心法”指出了解除魔障的关键在于运用无心的修行方法,这里提到的“无心法”是指一种超脱世俗纷扰、心境平静的修炼方式。最后一句“六贼倾城尽倒戈”中,“六贼”指的是佛教中贪、嗔、痴、爱、恶、欲这六种内心的烦恼,而“倾城尽倒戈”则是描述当修炼者运用无心法成功地克制了这些烦恼之后,所有的阻碍都会不攻自破,从而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整首诗从多个层面阐述了佛学修炼的真谛,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道人求颂》是唐代诗人释昙华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760年至770年之间,即唐代中期。这段时间内,释昙华主要在江浙一带的寺庙修行,并游历名山大川,结交文人墨客。
在这个时期,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虽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但民间的生活仍然艰难。然而,这也为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释昙华作为一个出家人,他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佛法的领悟。
在诗中,释昙华描述了自己观看道人求颂的场景,表达了他对道人修行的敬佩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信仰和对众生的关爱。这首诗歌展现了释昙华作为一名诗僧的人生态度和宗教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