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求颂
了身不若了心休,了得心时身不愁。
若也身心俱了了,神仙何必更封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了身":意思是了却此生的烦恼和痛苦,实现精神上的超脱。
2. "了心":指领悟到内心的真实需求与精神层面的解脱。
3. "休":休息,这里表示一种放下负担,达到内心平静的状态。
4. "了了":明白、清晰,这里指理解和掌握。
5. "神仙":古人对拥有神奇能力的修行者的称呼,这里泛指追求精神世界更高境界的人。
6. "封侯":古代诸侯分封制度的产物,通常代表世俗社会的权力和地位。
去完善
赏析
《行者求颂》是唐代僧人释昙华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探讨了身心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首句“了身不若了心休”,意味着在追求身心解脱的过程中,关注内心世界的觉醒更为重要。外在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宁,只有当我们的心灵得到解脱时,才能真正地摆脱烦恼和忧虑。
接下来的“了得心时身不愁”,表明当心灵达到觉悟境界时,身体的痛苦和忧虑便会自然消散。这里强调了心灵力量对于身体和生活的巨大影响,使我们意识到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紧接着的“若也身心俱了了”,意味着如果身心都达到了高度觉悟的境界,那么人生也就得到了圆满。此时,即使获得世俗的荣华富贵,如封侯拜相,也不会再引起人们的向往和贪恋。因为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已经超越了对物质世界的执着,体会到了心灵的真正富足。
最后一句“神仙何必更封侯”,表达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所悟出的道理:当我们实现了身心的全面解脱,超越了物质欲望,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就已经拥有了如同神仙般的智慧与力量,又何须去追求那些世俗的功名富贵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行者求颂》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高僧释昙华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940年左右,当时中国正处于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民生疾苦深重。释昙华在这一特殊时期凭借其佛学造诣和深刻的洞察力,写下了这首反映修行者心境的诗歌。
在诗人创作《行者求颂》时,释昙华已年逾古稀,历经磨难。他曾在战乱中失去亲人,甚至被迫四处流浪。然而,正是这些艰难困苦的岁月,让他更加坚定了修行的信念。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他始终坚守佛法,倡导慈悲为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世间的种种苦难。
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充满动荡与变革。随着唐朝的衰落,各地藩镇割据势力逐渐崛起,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佛教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一方面,佛教作为传统的精神支柱,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势力的角逐,许多寺庙和僧侣受到迫害。在这样的环境下,释昙华坚守信仰,通过文学创作宣扬佛法,将个人的悲悯情怀融入到诗歌之中,成为了一代高僧的杰出代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