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普长老请赞
天台南,石桥北,观音寺里有弥勒。
顶门瞎却摩醯眼,肘后风雷轰霹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天台的南侧,石拱桥的北侧,观音庙中供奉着弥勒佛。
弥勒佛头顶的第三只眼紧闭如同瞎了眼一般,而在其手臂肘部却像风吹雷霆般轰鸣炸裂。
去完善
释义
《积善普长老请赞》注释:
1. 天台南:指天台山之南,位于浙江省东部的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2. 石桥北:指建于浙江杭州灵隐山麓的断桥。因雪景酷似断桥残雪而闻名。
3. 观音寺:中国寺庙之一,主要供奉观音菩萨。
4. 弥勒:即弥勒佛,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又称阿逸多菩萨。据传未来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道,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佛位。
5. 顶门瞎却摩醯眼:形容积善普长老智慧卓绝,能见人所不见。摩醯眼是佛教术语,指佛眼,象征智慧和光明。
6. 肘后风雷轰霹雳:形容长老威德远播,震慑邪气。
去完善
赏析
《积善普长老请赞》是南宋诗人释昙华创作的诗词作品,描述了积善普长老的形象与气质。首句“天台南,石桥北”描绘出长老所在的具体地点,表达出他寓居于天台山南、石桥河北的观音寺中。第二句“观音寺里有弥勒”,则明确指出他是弥勒佛的信徒。
“顶门瞎却摩醯眼”,这句话揭示了积善普长老的内在精神世界。摩醯眼通常被认为是佛家的智慧之眼,然而在这里,长老却被描绘成瞎子,这意味着他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智慧,达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肘后风雷轰霹雳”,这句描绘出了积善普长老的外在形象,他以自己的行动展现出如同疾风暴雨般的力量和气势,令人敬仰不已。
整首诗歌通过对积善普长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其尊敬和赞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积善普长老请赞》这首诗是北宋时期高僧释昙华所作。释昙华,法号昙华,是北宋著名的高僧、诗人和书法家。他在文学、书法和佛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三绝”。他的诗词作品以清新脱俗、深沉内敛著称,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也就是北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和艺术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释昙华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入钻研佛法,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昙华正致力于弘扬佛法,传播智慧。他的一生都在寺庙里度过,过着清苦的生活。然而,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困苦而放弃对佛法的追求,反而更加坚定地投身于佛教事业。这种坚定的信仰和对佛法的执着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深厚的情感。
此外,这首《积善普长老请赞》也是释昙华为了纪念积善普长老而创作的。积善普长老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高僧,他与释昙华有着深厚的友谊。在释昙华的生活中,积善普长老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在这首诗中,释昙华表达了对积善普长老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