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峡江寺飞泉亭记

标题包含
峡江寺飞泉亭记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清代著名文人、诗人和文学家,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他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其家族原籍为江西抚州府临川(今江西...查看更多
anccy
去完善

译文
近年来观赏瀑布多次,来到峡江寺却难以割舍,原来是因为一座名为飞泉的亭子所致。 每个人的情感不同,他们的眼睛愉悦,身体却不适应,往往无法长久停留。天台的瀑布距离寺庙百步,雁荡山的瀑布旁边没有寺庙。其他地方,比如庐山、罗浮山、青田的石门,瀑布同样神奇,但游客只能在烈日下,站在险峻的山崖上,无法从容观赏,就像短暂相交的朋友,即使欢聚也容易别离。 只有广东的峡山,高度不超过一里,石阶曲折,古松伸展覆盖,阳光照射不到。过了石桥,有三棵奇特的树木并排而立,忽然升到半空,凝结成一棵树。一般的树都是根部结合而树枝分散,但这棵树却是根部分散而树枝结合,真是奇特。 攀登了大半座山,飞瀑如雷鸣般从天而降。瀑布旁边有间屋子,就是飞泉亭了。它宽一丈多,八扇窗户明亮干净,关上窗户就能听到瀑布声,打开窗户瀑布就会扑面而来。人们可以坐着、躺着,可以盘腿而坐,可以俯仰自如,可以挥洒笔墨,可以烹煮茶水,用人的悠闲来等待水的奔流,把九天的银河置于桌椅之间赏玩。修建这座亭子的人,真可谓是仙人啊! 僧人澄波擅长下棋,我让霞裳与他下棋。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交错在一起。不久,又传来木杖击地的声音,原来是老僧怀远抱着一卷诗稿来了,想要我为他的诗集写序。于是吟咏的声音再次响起来。大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融合在一起。没想到观瀑的乐趣能达到如此境界,这座亭子的作用真是不小! 坐久了,太阳落山,不得不下山,夜宿带玉堂。这里正对着南山,云树葱郁,中间隔着长江,帆船来来往往,奇妙的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在此停船上岸,来到这个寺庙。僧人对我说:“峡江寺俗称飞来寺。”我笑着说:“寺庙怎么能飞呢?只有将来我的魂魄或许会飞来吧!”僧人说:“没有证据的话别人不会相信。您既然喜欢这里,为什么不在这里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呢?”
anccy
去完善
释义
不题‘飞泉亭’三字,令此地增色。”余曰:“诺。”
anccy
去完善
赏析
不题诗殿壁?”余曰:“诺。”   归取笔砚,乃口占云: 飞泉亭外石铮铮,峡里风雷六月清。 一片孤城万山绿,青天小作白天花。   觉观效东坡题泗州塔诗,以锡予所见异而所闻则同也。
anccy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峡江寺飞泉亭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如下:“飞泉亭者,庐山之峡江寺前之亭也。寺为宋开宝年间所建。”在这篇散文里,袁枚通过描绘飞泉亭的美景和寺庙的历史,表达了其对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热爱。 创作时间为清代乾隆时期。此时,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这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袁枚本人正身处官场,他的仕途生涯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说是春风得意,这使得他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并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对山水的欣赏和描绘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他们常常在游历名山大川的过程中,寻找心灵上的慰藉和寄托。袁枚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之一,也不例外。他在这段时期里,曾多次游览庐山,并对庐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最终促使他创作了这篇《峡江寺飞泉亭记》,以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文景观的敬仰。
anccy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