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记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阖,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将其翻译成优雅的现代白话文如下:
从南京北门桥向西行走两里,就可以到达小仓山。这座山源于清凉山脉,分为两个山岭向下延伸,直至桥头为止。这里地形蜿蜒狭长,中间有清澈的池塘和种植水稻的水田,民间称之为干河沿。在河流还未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曾是南唐的避暑胜地,那时繁荣的景象仍然可以想象。被称为南京名胜的地方有很多,包括雨花台、莫愁湖、钟山、冶城、孝陵和鸡鸣寺。登上小仓山,这些美景尽收眼底。这里的江河湖海、烟云变化都是山的特色。
在康熙时期,织造官员隋公在山的北面建立了宽敞的庭院,周围是围墙,院内种植了上千株芦苇和桂花,吸引了众多游人,一时间非常热闹,被称为随园。后来过了三十年,我在南京任职,这个院子已经破败不堪,原来的房屋变成了酒馆,到处都是嘈杂的声音,连鸟类都不愿意停留。各种花卉也都枯萎凋谢,即使在春天也难以重新开放。这让我感到悲伤,询问了这个院子的价格,发现只需要三百金,我便用一个月的薪水买了下来。我对院子进行了修整,根据地势修建了江楼、溪亭、桥梁和船只,使得这个院子重新焕发生机。我还根据院子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景观,无论是丰满还是稀疏,都力求自然和谐。因此,我依然将它命名为随园。
装修完成后,我不禁感叹:“如果我是这里的官员,可能一个月只会来一次;如果我是这里的居民,可能会每天都来。这两者无法兼得,所以我宁愿选择这个院子。”于是,我借口生病,带着弟弟和外甥搬到随园居住。正如苏轼所说:“君子不一定要做官,但也不一定要不做官。”那么对我来说,做官与否以及在这里居住的时间长短,都应该顺其自然。

去完善
释义
句注释:
1. "金陵":古南京的别称。
2. "北门桥":古地名,位于南京。
3. "清凉胚胎":指清凉山地区的地形特点。
4. "干河沿":古地名,位于南京。
5. "南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方政权,以南京为都。
6. "雨花台"、"莫愁湖"、"钟山"、"冶城"、"孝陵"、"鸡鸣寺":均为南京的名胜古迹。
7. "小仓山":位于南京的一处山丘。
8. "康熙时":指清朝康熙年间。
9. "织造隋公":指曾任南京织造的隋姓官员。
10. "当山之北巅":在山北的最高处。
11. "搆堂皇,缭垣牖":构建华丽的殿堂,环绕着围墙和窗户。
12. "三百金":约等于现在的三万元。
13. "月俸":古代按月发放的工资。
14. "茨墙剪阖,易檐改途":修整墙壁,改变房檐和道路。
15. "江楼"、"溪亭":古代的两种建筑风格。
16. "地之隆中而欹侧也":形容地势的高低不平。
17. "缀峰岫":点缀山峰和山洞。
18. "蓊郁"、"旷也":形容植被茂盛和视野开阔。
19. "宧窔":古代建筑的屋顶部分。
20. "扶而起之":根据地形调整建筑物的位置。
21. "莫之夭阏":不要阻碍事物的发展。
22. "同其音,易其义":名字不变,但含义发生变化。
23. "月一至焉":每月来此一次。
24. "舍官而取园":放弃官职选择园林生活。
25. "乞病":因病请求辞职。
26. "香亭"、"湄君":作者的两个亲属。
27. "移书史居随园":带着书籍和史料搬到随园居住。
28. "苏子":指苏轼。
29. "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出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意为君子不一定要做官,也不一定不做官。
30. "久与不久":在此长久居住或短暂居住。

去完善
赏析
千古文人向往的淡泊名利之地,随园以此独占鳌头。这篇游记娓娓道来,笔触随意却寓含深意。
首先介绍小仓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笔调精炼,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美景,昔日南唐避暑所在,今日繁华依旧,可见江山代代有风流。
然后讲述随园的历史变迁,从盛极一时的康熙年间到破败凋零的三十年后,再到作者袁枚力挽狂澜购买重建,其中包含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和深沉的情感。
在描述随园的重建过程中,更透露出作者的才情和智慧。他巧妙利用地势地貌,根据每一处地方的特点打造景点,使园子焕发新生。表现出他以诗人的眼光看待事物,用诗人的才华来塑造世界。
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体现出一种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他愿意舍弃官场,选择居住在这个美丽的园子中,体现了他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综上,整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对人生态度的表达,更包含了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堪称一首优美的山水田园诗,值得细细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随园记》是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创作于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正值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袁枚的个人事业上升期。
在当时的背景下,袁枚因为才情出众而受到皇帝的赏识,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职务。然而,袁枚对官场的生活并不适应,他向往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和文学艺术的追求。因此,他在任职期间,利用闲暇时间游历山水,结交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篇。
《随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描绘了袁枚对随园的热爱,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园是袁枚的故居,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诗人理想的栖息之地。在这首诗中,袁枚通过对随园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