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山厨压炊烟,野雨起薄莫。
孤客卧空床,不识门前路。
回风已若休,入壑忽如赴。
荒林啼鬼车,往往不见处。
邻翁起厌胜,呪作禹余步。
听雨杂呪声,起歌助其语。
呪静雨亦止,还眠向窗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间厨房压住了升起的炊烟,田野细雨激起了一片薄暮。孤独的旅人躺在空旷的床上,无法辨认门前的道路。回旋的风似乎在休息,进入山谷又突然如同奔赴一般。荒凉的山林中传来鬼车的啼鸣,它们常常隐藏在难以发现的地方。邻居的老翁起身施行厌胜之术,口中念念有词,像是禹步。听着雨声混杂着咒声,唱起了歌来辅助语言。咒声静下来,雨水也停止,再回到床上迎接窗户透出的曙光。
去完善
释义
1. 山厨:山中简陋的厨房。
2. 野雨:野外、郊区的雨水。
3. 薄莫:傍晚,黄昏时分。
4. 孤客:孤单的旅客。
5. 空床:无人睡的床铺。
6. 回风:回旋的风。
7. 入壑:进入山谷之中。
8. 鬼车:杜鹃鸟的别名。
9. 厌胜:一种用咒语驱邪的做法。
10. 禹余步:传说中的一种神奇步伐。
11. 雨杂呪声:指雨水混杂着念咒的声音。
12. 窗曙:窗户透进的曙光。
去完善
赏析
《听雨》是元朝诗人谢翱的作品。诗中通过对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独的心境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联“山厨压炊烟,野雨起薄莫”,描绘了山村炊烟袅袅升起,雨水在黄昏时分洒落的景象。这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
颔联“孤客卧空床,不识门前路”,描述了作者独自躺在空床上,无法分辨门前的道路。这一句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感和迷茫心境,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感到困惑和无助。
颈联“回风已若休,入壑忽如赴”,描述了风吹过又平静下来,雨水流入山谷的景象。这一句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传达了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理念。
尾联“荒林啼鬼车,往往不见处。邻翁起厌胜,呪作禹余步。听雨杂呪声,起歌助其语。呪静雨亦止,还眠向窗曙”,描述了村子里的人们为了驱邪避害,纷纷念起了咒文。作者和邻居们一起唱歌助兴,随着咒语的声音响起,雨水渐渐停止。最后,人们在晨曦中安然入睡。这一部分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及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听雨》是南宋诗人谢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雨中听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创作于南宋末年,正值战乱频繁、国家危亡之际。
谢翱生活在南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他本人也饱受战乱之苦,曾离家四处漂泊,饱受流离失所的艰辛。这些经历使得他对家乡和亲人产生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听雨》。
在诗中,谢翱通过描写雨声和音乐,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他认为只有在家乡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宁静和幸福,因此他渴望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这种情感与当时社会的动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