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
莺啼晴昼,南国春如绣。
飞絮眼,凭阑袖。
日长花片落,睡起眉山斗。
无个事,沉烟一缕腾金兽。
千里空回首。
两地厌厌瘦。
春去也,归来否。
五更楼外月,双燕门前柳。
人不见,秋千院落清明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鸟鸣晴空时,南方的春天如画般美丽。飘飞的柳絮映入眼帘,倚着栏杆轻拂衣袖。日光悠长,花瓣片片飘落,起床后的眉毛如同争艳一般。无事可做,只看着香炉中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千里相隔回头望,两地都因为思念而消瘦。春天就要离去,还能回来吗?五更时分,月光洒在楼外,双燕展翅飞往门前的柳树。想见的人却看不见,秋千在清明节后的院子里轻轻摇晃。
去完善
释义
1. 南国:这里指南方地区。
2. 绣:形容景色优美。
3. 飞絮眼:指春天杨柳飘絮的景象。
4. 凭阑袖:靠着栏杆,让袖子随意垂下。
5. 日长:指白天时间变长,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6. 花片落:花瓣飘落。
7. 睡起:从午睡中醒来。
8. 眉山:这里指女子的眉毛。
9. 斗:这里是相对于眉毛而言的形容词,意为美丽、漂亮。
10. 无个事:无事可做。
11. 沉烟一缕腾金兽:金兽是指金属制成的香炉,沉烟是指点燃的香产生的烟雾。
12. 千里空回首:形容相隔遥远,只能回头看。
13. 两地:指作者所在之处和对方所在地。
14. 厌厌:形容身体疲倦,精神不振的样子。
15. 春去也:表示春天就要过去了。
16. 归来否:询问对方是否会回来。
17. 五更:古代将夜晚分为五个时段,五更为最后一个时段,相当于现在的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
18. 楼外月:指高楼之外的月亮。
19. 双燕:成对的燕子。
20. 秋千院落:指有秋千的院子。
21. 清明后:清明节之后。
去完善
赏析
《千秋岁》是南宋词人赵闻礼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词。上阕写春天的美好景色,下阕抒发了思念之情。“莺啼晴昼,南国春如绣。” 起笔便展现出春天的生机盎然。黄莺在晴天中欢唱,南方的春天如同锦绣一般美丽。紧接着“飞絮眼,凭阑袖。” 以“飞絮”和“凭阑”的动态形象展现了春天的轻盈与悠闲。白日漫长,花瓣飘落,词人在睡梦中醒来,眉毛犹如山峰般秀美。这里用“睡起眉山斗”来形容自己的容颜,表达了词人对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最后一句“无个事,沉烟一缕腾金兽。” 表明了词人无所事事的状态,香烟缭绕在铜炉之中,体现出宁静而安详的氛围。
下阕抒情。“千里空回首。” 表现了对远方的思念。因为遥远,所以无法看到对方,只有无尽的回望。“两地厌厌瘦。” 描述了分隔两地的两人都在为彼此消瘦。接着“春去也,归来否。” 传达了春天已逝,而离人的归期却无定的惆怅。结尾“五更楼外月,双燕门前柳。” 五更时分,月光洒在楼外,门前的柳树上传来双燕的呢喃。这里的“月”和“燕”都是离别时的象征,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哀愁。最后一句“人不见,秋千院落清明后。” 描绘了清明节后的情景,他人已消失在视线之外,只留下秋千和院落,流露出词人对离别的深深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千秋岁》是南宋诗人赵闻礼的一首词作,创作于公元1235年。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故友的怀念之情。
在1235年左右,赵闻礼正值中年,他曾在朝廷担任官员,但由于政治斗争,他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在这段时间里,赵闻礼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跌宕,他对故乡和故友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
在1235年的南宋时期,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金兵入侵,社会动荡不安。赵闻礼作为一个文人,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加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沧桑。他的诗词作品也大多表现出了这种深沉的情感。
在这首《千秋岁》中,赵闻礼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认为,只有回到故乡,才能找回曾经的美好时光。同时,他也怀念那些曾经的故友,希望他们能在遥远的天涯互相牵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