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二首 其一
离钩三寸如何道,驻拟还同眼里沙。
篷底月明载归去,劫前风韵落谁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渔舟远离鱼钩三寸又该如何诉说呢,暂且停下如同眼中的沙子一般让人犹豫。
月色明亮地照在船篷之下,载着渔人归去,过往的风情不知落入谁家的屋檐。
去完善
释义
1. "离钩三寸如何道":这句话中的"离钩"是一个比喻,指的是离开世俗的烦恼和纷争,远离尘世的纷扰。"三寸"是道教的一种说法,用来形容道的微妙难测。整句话的意思是,怎么才能理解那种超脱世俗纷扰的境地呢?这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2. "驻拟还同眼里沙":这句话中的"驻拟"是指停留和设想,"眼里沙"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指眼睛里的沙子,意味着看东西不清楚。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我们努力地去理解和把握,也好像看不清楚眼前的事情一样。这是对人生困惑的描绘。
3. "篷底月明载归去":这句话中的"篷底"是指船篷下面,"月明"是明亮的月光,"载归去"表示带着某种东西回去。整句话的意思是,在明亮的月光下,乘着小船载着东西回去。这是一个宁静的场景描述。
4. "劫前风韵落谁家":这句话中的"劫前"是指很久以前,"风韵"是指美好的风光和韵味,"落谁家"是指落到哪家去了。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久远的美好风光和韵味,如今已经消失,不知道它们落到哪里去了。这是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领悟。诗的开篇提出一个问题:“离钩三寸如何道”,这显然是一个具有宗教意味的提问,在佛教中,“离钩三寸”可能指的是摆脱生死轮回的境界,那么如何达到这个境界呢?诗人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用“驻拟还同眼里沙”来比喻这种难以言喻的状态,就像眼中的一粒沙,既无法忽视,也无法触摸。
接下来的两句“篷底月明载归去,劫前风韵落谁家”,诗人将视角转向自然景象,月明的夜晚,诗人在船篷下归去,想象着过去的风韵如今已经消失在茫茫宇宙之中,仿佛是经历了一场大劫,那过去的美好已经不复存在,让诗人感叹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二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释清了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简洁明了的文字,揭示了禅宗教义的核心思想。释清了作为一位禅宗高僧,对佛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他的诗作充满了哲理和诗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诗创作于宋代,那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繁荣时期,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佛教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释清了生活在这个时代,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理解。在这段时间里,他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对佛学的深刻领悟,将自己的见解融入到了诗篇之中。
在释清了所处的时代,禅宗已经发展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禅宗强调内心的修养和自我解脱,主张顿悟成佛,这与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以及道家追求的个体超越有很大的契合之处。因此,禅宗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传播,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
释清了的这首《颂古二首 其一》,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传达了禅宗教义的核心思想,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能够觉悟,就能达到解脱的境界。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释清了对佛学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使得诗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