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遽轩
我如万斛船,岁久腰已懒。
谁能逐相师,终日问手板。
去谋一寸安,辄被三尺挽。
怜公谢蛮触,鼓卧旗亦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就像一艘满载货物的巨船,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航行起来已经感到有些疲惫。谁能够像精通相术的老师那样,每天都在研究如何引导船只前进?每一次试图寻找短暂的安宁,都总是被更严峻的现实所困扰。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公正无私的长者,他在面对困难时依然沉稳坚定,他的旗帜即使在面对暴风雨时也不会倒下。
去完善
释义
1. 止遽轩:轩,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这里指房子;止遽轩指的是作者的书房。
2. 万斛船:形容船只容量大。
3. 腰已懒:比喻作者年纪大了,精力不如以前。
4. 逐相师:追随相师学习,相师是指古代专门为人看相的人。
5. 手板:古代官员上朝时用来记录命令的工具。
6. 一寸安:指安稳的生活。
7. 三尺挽:指强大的力量拉住自己,使自己无法追求安稳的生活。
8. 蛮触:指野蛮和文明之间的冲突。
9. 鼓卧旗亦偃:鼓,指战鼓;偃,指倒下。这句诗比喻战争停止,和平到来。
去完善
赏析
《止遽轩》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崔鶠的形象,他以自己为喻,形象地描述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中“我如万斛船,岁久腰已懒”一句,意味着诗人经历了长时间的艰难困苦,身心俱疲;“谁能逐相师,终日问手板”则表达了对那些热衷名利、追逐权贵者的讽刺;“去谋一寸安,辄被三尺挽”描绘了诗人为了寻求片刻的安宁,却屡屡陷入困境的无奈;最后两句“怜公谢蛮触,鼓卧旗亦偃”则以寓言故事表达诗人对那些只注重表面功夫,而忽视内在品质的人的批判。全诗语言生动活泼,情感真挚,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止遽轩》是一首描绘宁静生活的五言律诗,相传由南宋著名文人崔鶠创作于南宋末年(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那时正值金国入侵,国家战乱频繁,百姓生活疾苦,朝野动荡不安。而诗人崔鶠却因才华横溢而被举荐进入朝廷,但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他也深感忧虑和无力回天。在此时期,他常常在书房“止遽轩”中静心养性,咏叹人生。这首诗体现了诗人身处纷乱世道仍能保持冷静、从容的心态,并通过描绘自己内心的向往和平静,展现出对百姓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对时代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