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园
晚禽噪竹百千翅,残菊横枝三两花。
好在山园养衰废,风波不到野人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鸟儿在竹林里喧闹,扇动着千百张翅膀;菊花已凋零,枝头只挂着三四朵花。还好在山间的别墅养老,外面的风波影响不到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婆娑园:地名,具体指代待查。
2. 崔鶠:人物名,生平待查。
3. 晚禽:傍晚归巢的鸟。
4. 竹:竹子,此处可能指竹林。
5. 百千翅:形容鸟类翅膀扇动的声音。
6. 残菊:凋谢的菊花。
7. 横枝:横向生长的枝条。
8. 三两花:三到四朵的花。
9. 好:赞美或认为某事好。
10. 山园:山区的园林。
11. 养衰废:养老、调养身体。
12. 风波:风波是指风和波浪,也比喻社会的动荡不安。
13. 野人家:山野间的普通人家。
去完善
赏析
《婆娑园》描绘了一幅宁静、安祥的乡村景象,画面由“晚禽噪竹”、“残菊横枝”构成,意境苍茫而富有诗意。诗人通过这两句词展示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好在山园养衰废,风波不到野人家。”则表达了诗人在避世静修的环境中享受着生活的悠闲与宁静。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一首寄托情思、表现隐逸思想的优秀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婆娑园》是北宋著名诗人崔鶠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作于公元960年至1127年间的北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发展,尤其是在汴京(今开封)这个繁华的大都市,文人墨客云集,诗词歌赋盛行,形成了一个璀璨的文学盛世。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崔鶠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文人,家中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博览群书,拓宽视野。然而,崔鶠并未满足于书本知识,他还经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学问,切磋技艺。
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崔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他认为,艺术应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既要反映现实,又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崔鶠创作了这首《婆娑园》。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自己在婆娑园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还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当时汴京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