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人观牧图
作官畏人嘲,胡孙骑牧牛。
却离大江水,还家整归舟。
还家此计不可移,此乐勿令儿辈知。
行歌带索拾遗穗,耳静不复闻征鼙。
功名亦妄尔,吾生去此将安之。
趁此青草长,自牧牛与羊。
不减九十头,何翅三百强。
沙平水浅南山下,千角万蹄如此画。
牛腰吹笛溯秋风,不问人间矍铄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担任官员害怕别人嘲笑,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
赶紧离开繁忙的政坛,回家准备回乡的小船;
这个计划不会改变,这种乐趣别让子孙知道;
边走边唱、腰间系着草绳捡拾遗留的麦穗,耳边清静不再听到出征的鼓声;
功名利禄不过是一场虚妄,我这一生已经远离了这些;
趁着青青的草地还在生长,自己放牧牛羊;
数量比90只多不少,何止有300只强大;
沙滩平坦河水清澈,南山之下,千牛万头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牛的腰部吹奏着竹笛追溯秋天的风,不关心人间的老翁是否健康。
去完善
释义
1. 胡孙:又称为猢狲,即猴子。这里是作者自喻为牧童。
2. 大江:长江。这里指的是长江沿岸的城市。
3. 整归舟:整理回家的船只。这里表示作者打算离开官场,回到家乡。
4. 带索:古代隐士的装束。这里表示作者打算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5. 拾遗穗:捡拾遗落在田里的稻谷。这里表示作者希望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6. 耳静不复闻征鼙:耳朵清净,不再听到战争的声音。这里表示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7. 功名亦妄尔:功名不过是一场空梦。这里表示作者对功名的态度。
8. 吾生去此将安之:我这一生将何去何从。这里表示作者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9. 不减九十头,何翅三百强:这里的意思是,他的牛羊数量不少,足有九十头之多,何止三百头。这是作者对自己放牧生活的自豪。
10. 沙平水浅南山下:这里的意思是,在平坦的沙滩和浅浅的水边,有着美丽的南山景色。这是作者对家乡风景的赞美。
11. 千角万蹄如此画:这里的意思是,画面上展现出数千头牛羊的景象。这是作者对画中景象的描绘。
12. 牛腰吹笛溯秋风:这里的意思是,牧童在秋天的微风中吹奏着笛子。这是作者对牧童生活的描绘。
13. 不问人间矍铄翁:这里的意思是,牧童不关心人世间的事情,只关心自己的生活。这是作者对牧童心态的描绘。
去完善
赏析
《和老人观牧图》描绘了诗人在观察一幅表现乡村宁静生活的画作时所引发的联想和感慨。画面中的老人和牧童悠然自得地生活在大自然中,远离世俗纷争。诗人由这幅画联想到自己的宦海生涯,深感功名利禄的虚幻无常,渴望回归田园生活。他以"自牧牛与羊"的形象比喻,表达了对恬淡自然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独特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老人观牧图》是南宋时期著名文人崔鶠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75年左右,当时正值南宋初年,战乱刚刚平息,国家开始恢复元气。
在这一年份里,崔鶠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原本是一位在朝为官的知识分子,因为看不惯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官僚主义,决定辞官回乡,过起了隐逸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当地的农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他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验。
同时期,南宋王朝虽然对外投降,对内却实行了严厉的统治,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导致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崔鶠选择了归隐,以诗歌抒发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此表达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