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即事
秋草门前已没靴,更无人过野人家。
离离疏竹时闻雨,淡淡轻烟不隔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门口已经满是秋天的草,找不到原先留下的脚印,再也没有人来过这个郊外的家。稀疏的竹子在风中摇摆,不时传来雨滴的声音,淡淡的烟雾围绕着花朵,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崔鶠: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唐玄宗至德宗时期。
2. 《秋日即事》:崔鶠的诗歌作品之一。
3. 没靴:指野草长到门前的程度已经高过了人的靴子,形容荒凉的景象。
4. 野人家:原意指远离城市、生活在乡村的人家,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描述自己居住的环境。
5. 离离:植物生长繁茂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稀疏的竹林。
6. 疏竹:稀疏的竹子,这里用来描绘诗人眼中的景物。
7. 时闻雨:不时地听到下雨的声音。
8. 淡淡轻烟:形容清淡的烟雾,这里用来形容雾气的稀薄程度。
9. 不隔花:指烟雾并没有把花朵遮住,而是让花朵显得更加朦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秋日即事》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日田园画卷。诗人以“秋草门前已没靴”一句开篇,巧妙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这里的“没靴”并非指鞋子被淹没,而是指草长得很高,足以掩盖行人的脚,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接下来的“更无人过野人家”进一步强调了这份宁静,展现了秋日田野的空旷与寂静。
紧接着,诗人通过“离离疏竹时闻雨”和“淡淡轻烟不隔花”两句,描绘了细雨中的竹林和田野上的花朵。在这里,“离离”意为稀疏,“淡淡轻烟”则形容空气中的雾气。这两句诗传达了一种朦胧的美,仿佛在告诉我们:尽管秋天略带萧瑟,但大自然的美好依然存在。
整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传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意境,从而产生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即事》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崔鶠的一首抒怀之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85年,当时正值北宋初期,社会相对安定,文化繁荣发展。在这一年里,崔鶠进士及第,出任潍州司理参军,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然而,在这个看似美好的时期,诗人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无奈。
一方面,他感慨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另一方面,他也担忧自己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壮志难酬。这种情感源于他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自身命运的反思。此外,当时的北宋朝廷党争激烈,政治环境复杂,这也使得诗人在寻求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倍感艰难。
因此,在这首诗中,崔鶠以“秋”为主题,通过描绘秋天萧瑟的景象,传达出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感慨。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总之,《秋日即事》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展示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生思考和心灵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