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
向来莲社本遗荣,勾引渊明造道场。
梵叶翻残空佛印,念珠持久现圆光。
秋花依约生凉意,暑雨微茫送夕阳。
客退饭馀无个事,悠然一枕到羲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直以来,莲花寺本来是为了放弃世俗荣耀而建,吸引着陶渊明来此修行。在这里,佛经残卷仿佛能看见佛祖的影子,念珠持久不灭,闪现着佛性的光芒。秋天的花儿好像有些凉意,夏季的雨飘渺着送别夕阳。闲暇之余,吃完晚饭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悠然自得地睡上一觉,便可到达羲皇的境界。
去完善
释义
1. 向来:一直以來;历來。
2. 莲社:指东晋时期由僧人慧远创立的白莲社。这里用来代指佛教组织。
3. 勾引:引导,招致。
4. 渊明: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5. 道场:僧道诵经礼拜的处所,亦指做道场诵经礼拜。
6. 梵叶:佛经,这里指诵读佛经。
7. 空佛印:佛教术语,表示一切都如幻化而无实体。
8. 念珠:佛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的成串珠子。
9. 持久:长期保持。
10. 圆光:指佛菩萨头顶上放射出的光环。
11. 依约:大概,大约。
12. 凉意:清凉的感觉。
13. 暑雨:盛夏时的雨水。
14. 微茫:模糊不清的样子。
15. 客退:客人离去。
16. 饭馀:饭后。
17. 无个事:没有事情可做。
18.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19. 一枕:睡觉。
20. 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这里表示过着原始朴素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悠然》是南宋诗人陈起的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作。在这首诗中,陈起通过对陶渊明和佛教的描绘,展现了他的隐逸思想和淡泊心境。
首联“向来莲社本遗荣,勾引渊明造道场”,诗人以莲社比喻陶渊明的隐逸生活,表达了他对陶渊明弃官归田的敬仰之情。在这里,陈起将陶渊明的形象与莲社相联系,暗示了陶渊明在隐逸生活中的超脱与自在。
颔联“梵叶翻残空佛印,念珠持久现圆光”,诗人通过描绘佛教的意象,表达了其对宗教信仰的虔诚。这里的“空佛印”和“念珠”都是佛教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对信仰的追求。
颈联“秋花依约生凉意,暑雨微茫送夕阳”,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热爱。这里的“秋花”、“暑雨”和“夕阳”都是自然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尾联“客退饭馀无个事,悠然一枕到羲皇”,诗人以“客退饭馀”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逸。这里的“悠然一枕到羲皇”,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满足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悠然》这首诗是中国宋朝著名诗人陈起的代表作品之一,具体创作年代不详。诗人在当时文人圈子颇有名气,以作诗和书法见长,时人称之为“布衣状元”。这首《悠然》展示了陈起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生活闲适的向往。
在陈起的创作时期,宋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国家政治腐败、军事疲弱,边患危机日益严重。与此同时,文化艺术领域却仍然繁荣昌盛,涌现出了一大批像陈起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陈起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一方面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安危,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现实困境而选择避世隐居。这种矛盾心理在《悠然》中得到充分体现: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无力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