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幽怀

标题包含
幽怀
天地有常产,货殖非善谋。 桑耿发机械,已动莫复收。 割肤啖其口,一身相为雠。 世馁味邪说,十九成赘疣。 兴王非管商,极治无裴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冯山,字允升,号双溪,南宋末年人。他是南宋末年的著名文人,以诗名世,与陆游、杨万里等大家齐名。 冯山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词歌赋。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天与地自然产生财富,谋取财富并非善行。 织布机一启动就无法停止,就像割开皮肤喂养嘴巴,自身会相互仇恨。 世人误以为致富之道,导致近一半人都成为负担。 振兴国家不需要管仲、商鞅那样的策略,最好的治理也没有裴度、刘晏那样的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天地有常产:意指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生活的资源。常产,固定不变的财产。 2. 货殖:商业活动。 3. 桑耿发机械:此处形容各种利益驱动下的不义之举。桑耿,桑间钓者的代称,引申为利欲熏心之人;机械,机巧之术,引申为不良手段。 4. 已动莫复收:意为一旦触动贪婪的念头就无法再收手。 5. 割肤啖其口:比喻为了满足贪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6. 一身相为雠:形容因追求私利而导致自己与自身的矛盾。 7. 世馁味邪说:意指世人对邪说的喜好使他们变得饥饿不堪。馁味,食欲不遂;邪说,不正当的言论。 8. 十九成赘疣:指人们因贪念而遭受极大的损失。赘疣,即肿瘤或肉瘤,比喻多余且无益的事物。 9. 兴王非管商:表示使国家繁荣昌盛的并非仅限于管仲、商鞅这类擅长经济学说的政治家。兴王,使国家兴旺发达的人;管商,古代著名政治家管仲、商鞅的并称。 10. 极治无裴刘:说明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也并非仅仅依赖裴度、刘晏这些擅长理财的政治家。极治,最理想的治理状态;裴刘,古代著名政治家裴度、刘晏的并称。
去完善
赏析
《幽怀》是宋代诗人冯山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现象的描绘,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矛盾和冲突的现实。诗人以桑树为例,暗示人们过度追求财富的行为就像割破自己的皮肤来喂养嘴巴,最终可能导致自身受到伤害。同时,诗中还指出,世人普遍认为通过管仲、商鞅等人的富国强兵策略可以使国家繁荣昌盛,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真正的治理之道在于回归道家的无为而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整首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既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忧虑,又体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人生真谛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幽怀》是北宋著名文人冯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宋仁宗时期(960-1063年),冯山在当时任官至尚书左丞,颇有政声。这个时期北宋王朝经济繁荣,文人士大夫阶层兴起,诗人们的创作题材广泛,以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怀为主。 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冯山曾多次参与政治斗争,对世事有着深刻的洞察。他与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希望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思考。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幽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理想生活的向往。 在诗歌的构思上,冯山运用了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比兴手法,通过对幽谷、山月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宁静。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北宋士人阶层对生活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