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公洞
武龙南浦南,秀拔异众山。
下有岩洞幽,嵌虚隐玄关。
岑公江陵来,一寓不复还。
养神脱尘滓,百岁如童颜。
至今遗像存,寂寞空幢幡。
老柏壮人气,清泉遶回环。
暂为物外游,偷向壶中闲。
叟其静者欤,深藏厌喧烦。
或将避扰攘,甘此石穴艰。
不虞身后闻,夐若高难攀。
万事皆偶尔,多在功名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龙腾虎跃在南浦之地,出类拔萃胜过诸多山峰。
山脚下有幽深的岩洞,隐藏通向外部的玄机。
岑公从江陵来到此地,居住后就再也没有离开。
他在此修养精神、远离俗世的尘埃,保持童真的容颜直至一百岁。
如今他的画像依然留存,空洞的房屋只剩下画像和幡旗。
苍老的柏树展现着强人的气节,清澈的泉水环绕在山谷之间。
短暂地逃离世俗,寻找桃花源中的悠闲。
这位长者真的宁静无争吗?只是深深地厌烦了纷扰的世界。
或许他是为了躲避世间的纷纷扰扰,宁愿在岩石缝里艰苦度日。
没想到死后却无人知晓,如同高山一般难以攀爬。
世事都是偶然,往往与功名紧密相连。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武龙:即武龙山,位于重庆武隆区境内。
2. 南浦:指长江三峡地区。
3. 幽:深邃、幽深。
4. 嵌虚:形容山洞的构造。
5. 玄关:道教名词,指修炼的关窍或通道。
6. 岑公:不详,可能是某位古代的隐士。
7. 江陵:此处应是指湖南岳阳,因为古代诗词中的“江陵”多数是指这一地区。
8. 一寓不复还:在这里住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
9. 养神脱尘滓:修身养性,摆脱世俗纷扰。
10. 百岁如童颜:面容依旧年轻,仿佛只有一百岁。
11. 至今遗像存:现在仍有他的画像留存。
12. 寂寞空幢幡:形容香火稀少,寂静无声。
13. 老柏壮人气:古柏树显得威武雄壮。
14. 清泉遶回环:清澈的泉水环绕流淌。
15. 暂时为物外游:暂时远离世俗纷扰。
16. 偷向壶中闲:在深山幽谷中寻找闲暇时光。
17. 叟其静者欤:这位老人应该是一个内心宁静的人吧?
18. 深藏厌喧烦:隐居山中,不喜欢嘈杂喧闹。
19. 或将避扰扰:可能为了避开喧嚣而选择住在这样的地方。
20. 甘此石穴艰:愿意忍受岩石洞中的艰苦环境。
21. 不虞身后闻:没有想到去世后会有人知道他的事迹。
22. 夐若高难攀:境界高远,难以达到。
23. 万事皆偶尔:世间万物都是偶然相遇的。
24. 功名间:功名利禄之间的事务。
去完善
赏析
《岑公洞》这首诗描绘了秀丽的山川景色和深远的道教内涵,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超然态度和对名利的淡薄观念。诗人借助于自然景物,反映了道家思想中的“养生”之道。其中,“武龙南浦南,秀拔异众山”两句赞美了雄浑的山川之美,同时为下文描绘的岩洞幽景作铺垫。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抒发了自己对世俗名利的态度。通过“老柏壮人气,清泉遶回环”等诗句,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最后四句中,诗人强调了人生的偶然性,认为功名并非人生的全部意义,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态纷扰的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岑公洞》是宋代诗人冯山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冯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冯山的生平中,他曾担任过多种官职,这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各地的山水名胜。他在游览过程中,对自然景物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体验,这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岑公洞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从时代背景来看,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冯山等诗人开始关注自然之美,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此外,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重视精神生活,这使得诗人们更加注重内心的情感表达,从而在诗歌中流露出更加深沉的情感。
综上所述,《岑公洞》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包括:创作时间的北宋时期、冯山的人生际遇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冯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理解,使他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诗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