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子骏郎中
叠叠巴山走使轺,不辞岩险奉寛条。
频来马足行应惯,重见民情喜自谣。
雨过寒林微带雪,风生幽谷静闻樵。
清奇定入骚吟笔,乞取邮筒寄下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连绵不断的巴山山脉,使者行走于其间,不辞辛劳,身负传达消息的使命。
频繁的往来使他们熟悉这条路线,也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和他们的喜悦与歌唱。
走过山间小径,雨后寒冷的树林中微微带着雪的痕迹,风吹过幽深的山谷,可以听到山间砍柴的声音。
这种优美的景色定会进入诗人的笔墨,用诗歌的形式记录并流传下来。
去完善
释义
1. 寄子骏郎中:诗题。子骏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舜钦的字,他的官职为郎中。这首诗是作者写给苏舜钦的。
2. 叠叠巴山:连绵不断的巴山山脉。巴山,泛指四川一带的山地。
3. 使轺:使者的车驾,这里指使者出行。
4. 巖险:险峻的山岩地带。
5. 奉寛条:宽条,指政府的宽缓政策。这里指传达政府的宽缓政策。
6. 马足:马蹄。形容不断来往奔波。
7. 民情喜自谣:人民因感受到宽政的喜悦而自发唱出歌谣。
8. 寒林:秋天的树林。
9. 带雪:带着雪花。
10. 幽谷:幽深的山谷。
11. 闻樵:听到打柴的声音。
12. 清奇:清新奇特的景象。
13. 骚吟笔:诗人以骚体诗歌的形式进行吟咏。
14. 乞取邮筒寄下僚:乞取,请求获得。下僚,下级官员。这里意思是请通过邮筒把这种清新奇特的景象传给在下级任职的朋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巴山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诗人以使者身份前往巴山地区,表达了不畏艰险、为民服务的决心。通过对雨后寒林、风生幽谷等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巴山地区的美丽与宁静。最后,诗人希望通过诗人的文笔,将这些清奇的景色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巴山的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子骏郎中》是南宋诗人冯山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在这段时间里,金国攻占北宋首都汴京,南宋政权在临安建立,全国上下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当时,冯山是一个以诗为业的士人,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做过谏议大夫、秘书省正字等官职,但他在朝廷上并不得志。由于他对时事深感忧虑,于是在这一年写下了这首《寄子骏郎中》,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在诗中,冯山通过描绘战乱中的景象,如“乱后人家少”、“愁边客路长”等句,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哀伤。同时,他也通过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国家复兴的期盼。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冯山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