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蒲安行题鲜于秀才
群峰屋背猿乌啼,二江门前鸥鹭飞。
雅闻君居颇奇绝,长恨不到心依依。
仙翁落拓少拘检,解舞石上凌秋辉。
整冠投袂或云起,尘土一踏何时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群山之巅有背面的猿猴与乌鸦在鸣叫,两条河流的前方有飞翔的海鸥和白鹭。早就听闻你的住处非常奇特,让人遗憾不能亲自前往一睹风采。那位潇洒脱俗的老神仙,丝毫没有任何约束,在岩石上起舞的时候也能散发出秋天的光辉。当他整理衣冠振袖而起的时候,就像云彩一样飘逸,而那些踏入尘世的时光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
去完善
释义
1. 群峰:指四川境内的群山。
2. 屋背:指山的背面。
3. 二江:指岷江与嘉陵江,这两条江在四川境内交汇。
4. 奇绝:奇特绝妙的地方。
5. 仙翁:此处指鲜于秀才。
6. 落拓:豪放不羁,不受拘束。
7. 少拘检:不拘小节。
8. 解舞:擅长舞蹈。
9. 石上凌秋辉:形容在石头上起舞时的轻盈身姿。
10. 整冠:整理帽子,表示准备出发。
11. 投袂:甩开袖子,表示急切的心情。
12. 尘土一踏:指与世俗同流合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鲜于秀才居所的向往之情。首联通过描绘“群峰屋背”、“猿乌啼”以及“二江门前”、“鸥鹭飞”等景象,展示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色。颔联表达了诗人对鲜于秀才居所的赞美之情,并遗憾自己未能亲自探访。颈联以仙翁的形象来形容鲜于秀才的潇洒不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其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尾联则表现了诗人对于鲜于秀才突然离去的担忧,希望他能早日归来,再次相聚。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对美好景色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蒲安行题鲜于秀才》是宋代诗人冯山的一首古风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约发生在公元1000年至1050年之间,正值宋仁宗赵祯在位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冯山作为一位文人墨客,虽然身处于官僚体系之中,但并未得到重用。他的职业生涯大多在地方官吏的岗位上度过,因此对于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这使得他在创作诗歌时,更加关注百姓的生活,并将这种关切融入到了诗歌的字里行间。
与此同时,北宋初期的社会风气较为保守,士大夫阶层对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非常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冯山的诗歌作品往往流露出对儒家理念的崇尚,以及对个体修养的强调。这些观念在他的这首《和蒲安行题鲜于秀才》中得到了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