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陈晞颜敦复斋
一入虚斋百虑沉,个中何待觅知音。
雪收未起龙蛇蛰,境静初窥天地心。
五里雾中藏豹稳,九重渊底得珠深。
自从占断宽闲野,寂寞虚空无古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旦进入这个寂静的书房,纷繁复杂的思绪便会沉静下来,这其中哪里还需要寻找知音呢?
大雪纷飞时,万物仿佛都陷入了沉睡,唯独我在这里默默观察着天地之间的奥秘。
在这扑朔迷离的世道之中,我只能像藏匿在雾气中的豹子那样小心翼翼地生活。而在那深邃的深渊之下,我却得到了智慧的明珠。
从那时起,我便决心占据这宽阔幽静的地方,独自品味这份寂寞和虚空,仿佛世间的一切都不曾存在过。
去完善
释义
1. "一入虚斋":指进入陈晞颜的敦复斋书房,"虚斋"即指敦复斋。
2. "个中":这里,指在书房内。
3. "雪收未起龙蛇蛰":这句描述了冬天景象,"雪收"指下雪天过后,"龙蛇蛰"比喻冬天时动物潜伏不动的状态。
4. "五里雾中藏豹稳":这句描绘了自然环境中的宁静,"五里雾"是远处若有若无的雾气,"藏豹稳"是安静祥和的氛围。
5. "九重渊底得珠深":这句也是描写自然环境的诗句,"九重渊底"比喻深邃的自然景观,"得珠深"表示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到宝贵的东西。
6. "自从占断宽闲野":指陈晞颜隐居在乡村野外,过上悠闲的生活。
7. "寂寞虚空无古今":这句话形容陈晞颜读书隐居的地方遗世独立,远离世俗纷扰,具有超脱古今的特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曾协寄给陈晞颜的,题目中的“敦复斋”是陈晞颜的书斋名。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陈晞颜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描绘了书斋环境的静谧和心境的恬淡。
首联“一入虚斋百虑沉,个中何待觅知音。”描述了诗人进入陈晞颜书斋时的感受。“百虑沉”表现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绪沉静下来,无需寻觅知音,因为已经找到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
颔联“雪收未起龙蛇蛰,境静初窥天地心。”形象地描绘了书斋的环境特点。雪花飘落,龙蛇冬眠,境界宁静,使人得以窥见天地的真谛。
颈联“五里雾中藏豹稳,九重渊底得珠深。”通过“五里雾中藏豹”和“九重渊底得珠”两个比喻,赞美了陈晞颜深藏不露的智慧和深厚的学问。
尾联“自从占断宽闲野,寂寞虚空无古今。”点明了诗人的观点:自从陈晞颜占据了这个宽敞宁静的地方,他就在这寂寞虚空中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无论古今,他都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陈晞颜敦复斋》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协所作。创作于公元1194年,即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靖康之耻、南宋建立等,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诗的作者曾协(1156-1227),字同升,自号白云先生,谥文清,江西庐陵人。他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他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以诗歌闻名于世。
在曾协所处的时代,科举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士人阶层在社会地位上具有较高的地位。然而,当时的政治环境却并不乐观。一方面,国家局势动荡,战乱频繁;另一方面,朝廷内部党派斗争激烈,文人往往受到打压和排挤。这种社会背景下,曾协的诗歌创作主要体现了他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寄题陈晞颜敦复斋》这首诗,就是曾协对朋友陈晞颜的鼓励之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期望和鼓励,希望他们能够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奋发向前。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国家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