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客借重金紫绶
平生青紫滥于身,更冒金章肃使宾。
何以假为诚岂敢,乌知非有笑无因。
猨狙自是羞华服,鹓鹭姑容接后尘。
回首纷纷天下事,有时宜假不宜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在这一生中,一直拥有高贵的身份和地位,还曾经担任重要职务,负责接待来宾。然而,有时候你会疑惑,你所拥有的这些权力究竟是真还是假?你知道自己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你只能以虚伪的态度去面对这些事情。这种态度虽然让人嘲笑,但你却不得不这样做。毕竟,你的地位使你无法避免这种处境。然而,你仍然感到羞耻,因为这并不是你想要的生活。你希望自己能够像猿猴一样自由生活,而不必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你总是希望有一天能够远离这些世俗的烦恼,过上平静而简单的生活。回顾过去,你会发现许多事情其实没有必要那么认真。在某些情况下,虚假也许比真实更为合适。
去完善
释义
《肃客借重金紫绶》注释如下:
1. 肃客:指迎接尊贵的客人。
2. 重金紫绶:古代官员的服饰。金紫绶是指黄金与紫色的丝带,象征高级官员的身份。
3. 青紫:在古代,青紫代表高官显贵,如唐代杜甫《赠韦左丞丈》诗云:“白首甘契阔,青紫任虚悬。”
4. 金章:此指黄金打造的印章或饰品,代表着身份和地位。
5. 使宾:接待宾客的意思。
6. 乌知:即无知。
7. 猿狙:本指猴子,此处喻指庸俗之辈。
8. 鹓鹭:比喻朝官班列,也寓指官场之人。
9. 姑容:姑且容忍,勉强接受。
10. 后尘:追随别人的脚步。这里表示诗人谦虚的态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理解。诗人以“青紫滥于身”开篇,暗喻了当时社会风气中的虚浮、浮躁现象,同时也揭示了作者自己的忧虑和不满。紧接着,诗人又以“金章肃使宾”的形象描绘了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暗示了尽管自己身处高位,但心中依然保持着清醒和警惕。
在诗歌的第二联中,诗人通过“何以假为诚岂敢”和“乌知非有笑无因”两个反问,表达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权力的质疑。他认为,人们应该更加关注事物的本质和价值,而不是过分追求表面的形式和虚假的荣耀。这种观点无疑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有力批判。
在接下来的两联中,诗人通过对“猨狙自是羞华服”和“鹓鹭姑容接后尘”的描绘,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他暗示,尽管自己身在高位,但他始终保持谦虚和低调,不愿与那些虚浮之人同流合污。同时,他也承认,在这个社会中,像他这样清醒的人仍然是少数,大部分人仍然沉溺于名利场中,追逐虚荣和华服。
最后,诗人以“回首纷纷天下事,有时宜假不宜真”作为结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他强调,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们应该学会分辨真假虚实,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和形式上的东西,而是要关注事物的本质和价值。这样的观念,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生哲理的独到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肃客借重金紫绶》是南宋诗人袁说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淳祐年间(公元1241年-1252年),此时袁说友正担任湖南茶陵知县。
在淳祐年间,南宋朝廷内外交困,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北方金国入侵,南宋疆土不断丧失;国内官僚腐败严重,民生疾苦日益加重。在这种背景下,袁说友以一首《肃客借重金紫绶》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肃客”为名,实际上是讽刺当时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僚们。他们滥用权力,剥削百姓,使国家财力枯竭,百姓生活困苦。诗人通过借重“金紫绶”这一典故,揭示了这些官僚的贪婪本性,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此外,诗人在诗句中还表达了对自己担任茶陵知县的期许。他希望能够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负担,为国家尽一份力量。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愿望难以实现。尽管如此,这首诗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了南宋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