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杨诚斋南海集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题杨诚斋南海集二首 其二
诗以变成雅,骚以变达意。 变其权者徒,中有至当义。 水清石自见,变定道乃契。 文章岂无底,过此恐少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袁说友(1140年-1204年),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浙江金华,是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名臣,历任太学正、国子祭酒、礼部尚书等职。 袁说友在文学上颇有成就,尤以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诗以变成雅:这里是指诗歌要经历变化才能显出高雅的风貌。“成雅”在此是使动用法,表示使之成为高雅。 骚以变达意:这里是指楚辞作品通过变化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变其权者徒:这句是说那些仅仅追求形式变化的诗人是没有价值的。权,指诗的形式或风格。 水清石自见:这句话意味着,只要水足够清澈,石头自然会显露出来;也就是说,作品若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则其真情实感自然得以显现。 变定道乃契:这句是说,在经历了必要的变化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才能达到完美的契合。 文章岂无底:这句是在问,难道文章就没有一个根本的标准吗?底,基础、根本的意思。 过此恐少味:这句是说,如果只追求形式的变动而忽视了内容的实质,这样的作品恐怕会缺少韵味和深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袁说友为杨诚斋的《南海集》所作的第二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诗歌创作中的变与不变为主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他认为诗歌的创作需要变化,才能使作品更加高雅;而《离骚》则通过变化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接下来,诗人指出,只有真正掌握变化之权的人,才能在作品中体现出深远的含义。他用清澈的水和显现出来的石头来比喻这个道理:在清澈的水中,石头自然可以显露出来,同样地,只有在变化中找到适当的定位,才能体会到诗歌的真谛。最后,诗人提到,文章固然有深厚的底蕴,但是如果过分追求变化,可能会失去应有的韵味。总的来说,这首诗歌强调了在诗歌创作中,变与不变的平衡至关重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杨诚斋南海集二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袁说友所作。这首诗歌颂了杨诚斋(杨万里)在南海任职期间的美好生活和爱国情怀。创作时间为南宋孝宗时期(1163-1189年)。 在南宋时期,政治腐败、外患频繁,国家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然而,袁说友和杨万里等人坚守儒家道统,积极投身于抗金事业。尽管他们的努力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但他们仍然坚定信念,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袁说友与杨万里友情深厚,他们一同参与了南宋的政治活动,共同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在此期间,袁说友出任广东提举市舶使,负责管理海上贸易事务。他在广东工作期间,对杨万里的南海集产生了浓厚兴趣,写下了这首赞美诗。 在诗中,袁说友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杨万里在南海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忠诚。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袁说友与杨万里之间深厚的友谊,还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