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李大谏特枉新诗存问甚厚以谢
盖代今推骨鲠臣,朝来有使到漳滨。
稍谙逆境宁非梦,不隔寒荄始是春。
菜甲旋锄聊诳口,茅堂新葺且怡神。
故应犹喜斯文在,风雨鸣鸡夜向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在当代推举敢于直言的忠诚臣子,早上有使者来到漳州一带。逐渐适应困境,这难道不是梦境吗?熬过寒冷时期,春天才会来临。趁此机会去耕耘蔬菜,聊以自慰;在新修的茅屋中寻求安宁与快乐。因此应该感激这样的文章仍然存在,它们如同风雨中的报晓雄鸡,使人感受到夜晚向黎明的转变。
去完善
释义
1. 盖代:超过历代,极言第一。
2. 骨鲠臣:正直敢言的臣子。骨鲠,喻指刚直。
3. 漳滨:漳水之畔,这里指作者的家乡福建崇安。漳水在江西与福建交界处。
4. 逆境:困难或倒霉的境遇。
5. 寒荄:枯草。这里是比喻人生的困境。
6. 菜甲:蔬菜嫩芽。
7. 茅堂:用茅草搭成的简陋房屋。
8. 斯文:指文人雅士及其作品。
9. 风雨鸣鸡:原意是说鸡在风雨中啼叫,这里表示尽管条件艰苦,作者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文人墨客之间交情和互相支持的诗歌。诗人首先赞美了知府李大谏的正直和忠诚的品质,“骨鲠臣”意味着他有坚定的意志和操守。接着诗人提到朝廷派遣使者来到他的住处,这表明诗人受到了重视和尊敬。
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心态,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仍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春天终将到来。通过辛勤劳动,诗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修缮了自己的住所,使身心得到了愉悦。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追求。尽管生活中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知识的力量能使他在风雨交加的黑夜中看到曙光,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这首诗既是对友谊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坚定信念的表达,体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本诗名为《知府李大谏特枉新诗存问甚厚以谢》,作者为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李壁。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当时李壁任礼部侍郎兼实录院修撰,正值南宋政局稳定、文化繁荣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之前,李壁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他年轻时便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于世,历任地方官吏,政绩显著。他曾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后又因才华出众被重新启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壁作为一位有抱负的政治家和文人,深知文学创作的使命和责任,因此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关怀。
嘉泰年间,南宋朝廷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氛围下,李壁与许多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共同探讨文学、政治等议题。在此期间,他与时任知府的李大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李大谏是一个关注民生、热心公益的人,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君子爱人以德”的儒家思想。在相互砥砺中,李壁受到很大启发,写下了这首《知府李大谏特枉新诗存问甚厚以谢》。
在这首诗中,李壁表达了对李大谏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友谊和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的友谊并非建立在物质利益之上,而是源于对道义的共同追求。这种观念反映了他在那个时代的价值观,也展示了他在个人生活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与坚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