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杜鹃花

标题包含
杜鹃花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杜鹃花儿映照鸟儿,它们之间满是哀怨和艳丽的氛围。那花儿就像是鸟儿口中的鲜血,一滴一滴地落在枝头化为花朵。在寒冷的清明节的夜晚,几朵杜鹃花在野外僧人的住所附近开放。而面对这般景象,那杜鹃鸟却依旧躲藏不出,直至夕阳渐渐西下。
去完善
释义
【杜鹃】:杜鹃是一种鸟,传说它的叫声像"不如归去",因此古人常以此表达思乡之情。 【寒食夜】: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一般在清明前一二日,这天人们禁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寒食"。 【谢豹】:即猫,古代有一种说法,猫听到杜鹃鸟的叫声就会生病,因此有了这个词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杜鹃花为主题,通过对杜鹃花和鸟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慨。诗人将杜鹃花与鸟的艳丽形象相结合,使人产生一种神秘的感觉。同时,诗中的“口中血”暗含了杜鹃鸟啼血的传说,使杜鹃花的形象更加丰富。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杜鹃花在寒食夜和野僧家的景象,展现了杜鹃花在不同环境下的美丽。最后,诗人通过“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这一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对生活的思考。整首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人生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杜鹃花》是唐代诗人成彦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杜鹃花的美丽景象和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在公元847年至859年之间,成彦雄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繁荣的时期,此时的唐朝已经进入晚唐时期。尽管社会表面上看起来稳定,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各种矛盾和问题,比如宦官专权、官僚腐败等。在这种背景下,成彦雄作为一个文人墨客,对人生和社会有深刻的洞察力。他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美景,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杜鹃花作为春天的象征,代表了希望和活力。在诗人的眼中,杜鹃花不仅是自然的景观,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通过对杜鹃花的赞美,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的喜爱,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这种期待也夹杂着一种无奈和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