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楼
霜满谯楼报五更,道人睡稳几曾听。
金街应有朝天客,珮马禁寒望晓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五更天时,霜气弥漫在古老的城楼上,提醒人们夜已深沉。修道之人安睡如常,似乎并没有被这声音所扰。京城里的街道上,应该是有人连夜等候朝见天子的人,他们披着厚重的毛毯,抵御寒冷,望着启明的星星等待天亮。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谯楼:古代建筑在城门上的楼,供瞭望之用。此处指夜间守望报警的更鼓楼。
2. 五更: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第五更为天明之时,即早晨3点至5点之间。
3. 道人:道士的别称,这里指修炼者。
4. 金街:可能指富丽堂皇的街道或皇宫前的广场。
5. 朝天客:此处可能是指上朝的官员。
6. 珮马:骑马时挂在鞍子两旁的一种装饰物,一般为玉制。
7. 禁寒:忍受寒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古代谯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和对繁华都市生活的向往。首句“霜满谯楼报五更”,通过描述霜满谯楼的景象,展现了冬天的寒冷气氛。同时,这里的“五更”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使人感受到岁月的无声无息。接下来,“道人睡稳几曾听”一句,通过对比道人的安静睡眠与谯楼的喧闹,突出了诗人对于世事的淡泊态度。而“金街应有朝天客”,则暗示了在繁华的街道上,有许多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年轻人。最后一句“珮马禁寒望晓星”,进一步描绘了在寒冷的清晨,那些努力奋斗的年轻人骑着马,冒着严寒,仰望星空,追求自己的理想。整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体现了他对繁华都市生活的向往和年轻人为理想拼搏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崇嶓的《谯楼》是南宋诗人寄寓自己情思的杰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初叶(大约公元1120年左右),当时正是北宋灭亡、南宋初立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复杂,国家政治动荡不安,民间生活痛苦难当。然而,诗人的情感并未被眼前的困境消磨殆尽,反而以含蓄深沉的表达方式将坚韧的人生态度投射到了诗歌之中。
在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风尚推崇士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作为一个身负理想的文人墨客,赵崇嶓在面对国家危亡和社会乱象时,一方面感受到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另一方面则对破败不堪的社会现实充满了无奈和痛惜。这种复杂的情感波动在他的诗篇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谯楼》作为一首描绘历史变迁和个人感慨的诗歌,通过描述古战场上的高楼建筑和军事遗迹,揭示了诗人在追忆故土的同时,也对国家未来充满忧虑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人所处的时代,民族矛盾激化,金国入侵中原,北方土地沦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虽身处南方一隅,却心系国家的安危,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历史的思考,将个人命运融入到了时代的洪流中。
综上所述,赵崇嶓的《谯楼》反映了一个南宋文人墨客在国家危难时期的深沉思考和忧患意识,以及通过抒怀寄情表现出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