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见雪
惊怪穷冬百物繁,落梅狂絮逐风翻。
酒无戈甲争酣战,诗似波澜竞讨源。
且卸帆樯隈断岸,好开屏嶂画孤村。
知音若问阳春曲,待把琴调细细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令人惊叹的是,在这寒冬季节中万物生长依然繁茂,飘落的梅花和狂风中的柳絮随风翻飞。饮酒并无戈甲之争的热闹场面,写诗却有如波浪般追求本源的动力。暂且放下帆樯停靠在江边,欣赏那屏风上的山水画中的孤村。若有知音问及阳春白雪之曲,我愿意把琴声细细道来。
去完善
释义
1. 惊怪:表示惊讶或奇怪的情绪。
2. 穷冬:指冬天最冷的时候。
3. 百物:各种事物。
4. 落梅:指梅花凋落。
5. 狂絮:指飘散的柳絮。
6. 风翻:随风翻飞。
7. 酒无戈甲:饮酒没有战争的忧虑。
8. 诗似波澜:写诗如同波浪般涌动。
9. 讨源:寻找诗歌的来源。
10. 且:暂时。
11. 卸帆樯:放下船帆,停止航行。
12. 隈:曲折之处。
13. 断岸:陡峭的河岸。
14. 好:喜欢。
15. 开屏嶂:打开屏风遮挡。
16. 画孤村:描绘孤单的村庄。
17. 知音:了解自己的人。
18. 阳春曲:春天的曲子。
19. 待:等待。
20. 把:拿着。
21. 琴调:琴声的节奏。
22. 细细论:仔细谈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冬日雪景的诗作。诗人以奇特的想象,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冬日雪景的壮观景象。“惊怪穷冬百物繁”表现了诗人对冬天万物凋敝、白雪皑皑的景象感到惊奇。“落梅狂絮逐风翻”则以落梅和狂絮比喻雪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花随风飘舞的画面。
“酒无戈甲争酣战,诗似波澜竞讨源。”这两句则表达出诗人在此美景中的豪情壮志。尽管冬天严寒,但诗人依然饮酒赋诗,豪情满怀,使得诗歌如波澜般层层推进,探求诗词创作的源头活水。
“且卸帆樯隈断岸,好开屏嶂画孤村。”则表达了诗人想暂时抛开世俗的烦恼,沉醉在这美丽的雪景之中,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景。诗人在此化身为一位画家,用画笔描绘出这幅壮美的雪景图。
最后两句“知音若问阳春曲,待把琴调细细论。”则是诗人向知己发出的邀请,希望有人能理解他此时的心境,一起品味这美好的冬日景色。
整首诗通过对冬日雪景的独特描绘,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与追求美好事物的热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与人文美的深刻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和见雪》是宋代诗人赵抃的作品。它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约为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分为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两个阶段。赵抃生活在北宋中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在这个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北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墨客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赵抃本人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以诗歌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和见雪》这首诗中,赵抃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赵抃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见解和高超技巧。他的诗歌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情感为基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