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书永和寺壁 其二

标题包含
书永和寺壁 其二
来解征衣日未斜,小轩泉竹两清华。 道人法力真无碍,解遣龙孙吐浪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松(1097年-1143年),字乔年,号韦斋,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南宋官员、文学家,理学家朱熹的父亲。 朱松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脱去征衣的夕阳还未西下,小轩和泉水竹子相互映照出美丽的景色。有道之士的法力真是广大无边,让春天的嫩芽(即“龙孙”)如同浪花般绽放。
去完善
释义
1. 征衣:出征将士的军服。这里是指作者公务在身时所穿的衣服。 2. 小轩:指小的亭台楼阁。 3. 泉竹:泉水和竹子。 4. 清华:清雅秀丽之景。这里形容小轩和泉竹的风景美丽。 5. 道人:指有道行的人,即寺庙中的僧人。 6. 无碍:佛教语,指没有阻碍,自由自在。 7. 解遣:这里是"使……解开"的意思。 8. 龙孙:植物名,又名海桐。在这里指的是一种叫做龙孙的植物。 9. 浪花:指水花,水溅起的泡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来到永和寺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来解征衣日未斜”描述了诗人到达寺庙时的时间点,尚未偏斜的太阳暗示着正值白天。次句“小轩泉竹两清华”则通过描写小轩周围的美景——清澈的泉水与翠绿的竹子,展示出寺庙宁静美好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道人法力真无碍,解遣龙孙吐浪花”则是对寺庙中主持的赞美之词。诗人以“道人”称呼寺庙住持,体现了他对方外之人的尊敬;而“法力真无碍,解遣龙孙吐浪花”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高僧法力无边、驱邪镇煞能力的钦佩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永和寺壁 其二》是南宋诗人朱松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这组诗共有三首,其中第二首如下:“已拼游子不顾家,暮年何用读南华。鸟飞兔走东西马,一叶舟随两鬓华。”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离愁别绪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南宋朝廷正面临着金兵压境、国家危亡的严重局面。作为官员,朱松毅然离家赴任,投身于国家的抗金事业。在此过程中,他目睹了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国家形势的危急,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悲痛。然而,由于受到朝中权臣的排挤,朱松未能在国家政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使他倍感失望和无奈。 在这一年中,朱松曾多次回到家乡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游览。在此期间,他走访了永和寺,看到寺壁上题有前人的诗句,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组《书永和寺壁》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游子的形象自喻,表达了离家别亲的辛酸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同时,通过“鸟飞兔走东西马,一叶舟随两鬓华”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