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范伯达
名籍丹丘号散人,何时香火共朝真。
只应经世平生意,未合归愚便问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位名为丹丘的人士有着散人的名号,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与您共同烧香朝拜神仙。
也许只是因为世俗生活的繁忙,让他无暇去隐居。
去完善
释义
1. 名籍:指范伯达的名录或记录。
2. 丹丘:这里可能指的是安徽淮南的八公山,传说古时有神仙在此修炼。诗人以此暗示范伯达隐逸的身份。
3. 散人:古代文人雅士用以自嘲的一种称谓,意为闲散的人。
4. 何时香火共朝真:这句表达诗人希望与范伯达共同享受修仙生活的愿景。
5. 经世平生意:这句表示诗人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疾苦的理想。
6. 归愚:隐居不仕的意思,与“散人”相近。
7. 问津:寻找道路,这里指探寻求道的途径。
去完善
赏析
朱松的《寄范伯达》诗通过对范伯达身份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他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的感慨。首句“名籍丹丘号散人”描绘了范伯达作为散人的形象,他游离于世俗之外,享受着山林之乐。接下来的“何时香火共朝真”表达了诗人渴望与范伯达共同修行的愿望,期望有朝一日能与他在宗教信仰的道路上相互扶持。接着,诗人提到范伯达应该关注世俗之事,而非一味追求隐逸生活,认为他的才华本可以用来经世济民,而不仅仅是避世自娱。最后,诗人以“未合归愚便问津”作结,提醒范伯达不要因贪图安逸而忘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全诗格调高古,诗意深远,展现了朱松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深沉的人文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范伯达》是南宋诗人朱松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绍兴二年(1132年)。朱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政治家,他的诗词创作深受杜甫、白居易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在创作这首《寄范伯达》时,朱松正身处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初年,金兵南下,攻陷汴京,北宋灭亡,江南地区也饱受战火侵扰。朱松在这种背景下,远离故土,流寓在浙东一带。他一方面关注国家命运,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又关心民间疾苦,积极奔走,尽力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绍兴年间,朱松与范伯达结为好友,两人志趣相投,共同探讨学术、时政问题。然而,由于战乱频繁,两人难以相聚,只能借助诗文传递情谊。在这首《寄范伯达》中,朱松表达了与好友分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