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儿二首 其一
行年已合识头颅,旧学屠龙意转疏。
有子添丁助征戍,肯令辛苦更冠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人生历程中,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知识和经验,但曾经学习的技能或许已经生疏。我们的孩子正在成长,他们将去支援边疆,承受艰苦的生活,并在那里践行他们所学。
去完善
释义
"行年已合识头颅":"行年",指年纪或经历的时间;"头颅",借指人的年龄、岁月。此句意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岁月,人应该能够分辨事物的善恶。
"旧学屠龙意转疏":"屠龙",源自古代一种称为“屠龙之术”的故事,表示技巧高深却无法实际应用的东西。这里用来形容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没有实际的用处。"转疏",表示逐渐疏远。这句诗意味着过去的学习并没有给我带来明确的目标和实际的应用,我感到迷茫。
"有子添丁助征戍":"有子",指的是有了孩子;"添丁",也有增加人口的意思,常用于祝贺别人家中生小孩。"征戍",指的是出征或者防守边疆,这里可理解为参加军队或者其他军事活动。这首诗的意思是,如果我有孩子,我希望他们能帮助国家保卫疆土,而不是仅仅做一个学者。
"肯令辛苦更冠儒":"肯令",表示不肯让某种情况发生;"辛苦",这里可能指从事体力劳动;"冠儒",意指儒家学者。这句话表达的是诗人对子女未来的一种期望,不希望他们只是做儒士,而是应该投身于社会实际工作,为国家做出贡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儿子未来的期许和教诲。开篇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岁月的感慨和对学问的领悟。“行年已合识头颅”意味着诗人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对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而“旧学屠龙意转疏”则表明诗人对过去所学的屠龙之术逐渐疏远,暗示着他对过去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接下来的两句“有子添丁助征戍,肯令辛苦更冠儒”则是诗人对儿子的期望与寄托。他希望儿子能在军事上有所成就,为国家尽一份力,而不是像自己一样在儒士的道路上辛苦奔波。诗人这种坚定的报国之志和儿子的未来期许,展现了他崇高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洗儿二首·其一》是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朱松于公元1146年所创作的诗歌。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诗人对新生儿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的祝福。作为父亲,他寄寓在孩子身上美好愿景,希望孩子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如莲花一般纯洁无暇,出污泥而不染。这首诗的情感真挚而深沉,充分展示了朱松作为父亲的拳拳爱心。
在创作这首诗时,朱松正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复杂。作为一名爱国文人,朱松忧国忧民,多次上疏朝廷,主张抗金救国。然而,他的建议并未得到采纳,这使他深感失望和忧虑。在此背景下,朱松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和对孩子的期许,希望孩子在未来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