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道人之玉山戏作两小诗送之 其二
道眼无尘万景随,沧江秋色入新诗。
归时人问江南好,只道君行到自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具有洞察力的人眼中没有杂质,可以欣赏无数美丽的景色,就如同穿越秋天的江水来到一首首诗歌中。回家时,人们都问江南的美好,只有诗人自己知道是沿着江河走向了远方。
去完善
释义
1. "道眼":指具有洞察力的人。在这里,是朱松对匀道人的尊称。
2. "万景随":形容朱松跟随匀道人游览了无数的风景。
3. "沧江":即江水。这里的"沧"字有加深江水的颜色之意。
4. "新诗":即新的诗篇,这里是朱松在旅途中创作的诗篇。
5. "人问":人们问讯或关心。
6. "江南":这里是指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7. "自知":自己知道。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朱松的《匀道人之玉山戏作两小诗送之 其二》中,诗人以道家的超脱和悠然面对人生百态。"道眼无尘万景随"描绘了道家眼中的世界,万象纷呈,却又自在如尘。“沧江秋色入新诗”则是用秋天江水的萧瑟和金黄来象征诗歌中的意境。接下来的两句则是对对话的场景模拟:当人们问起江南的美好,那位均道人只会轻描淡写地说,只有自己去亲身体验才会知道其中的美妙。诗人以此表达出生活的美好无法完全通过他人的转述获得,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受美的独特方式,要珍视并体验生活本身。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匀道人之玉山戏作两小诗送之 其二》是南宋诗人朱松于公元1147年所作的七言绝句。在这一年里,朱松因为战乱和政局动荡,从家乡江西迁徙至浙江,途经玉山时,遇到好友匀道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两人共同游历名山古刹,抒发胸臆,朱松写下这首诗作为纪念。
朱松生活在南宋时期,此时的国家政治局势紧张,北方金国时常侵扰宋土,百姓疾苦,民不聊生。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朱松关心国家兴亡,忧心百姓生活。他的诗篇往往表现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民众苦难的深深同情。此次因战乱的迁徙,让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时代的悲凉。
在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政治斗争激烈。文人墨客们在挣扎求生的同时,也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存亡。朱松的诗篇便是这一时代氛围下的产物,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生活片段,表达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