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过延平书所见
东家儿妇试新衣,西家残织方下机。
东家宰牲嫌不肥,西家呼儿去采薇。
欲掩不掩留半扉,等彼良人心依依。
小儿出门看落晖,平章去时霜未晞。
须臾忽见扁舟飞,双桨掝破清涟漪。
抖擞裙儿牵儿上钓矶,手掩蓬鬓渐觉面生辉。
遽呼良人何来迟,税苗更管中限违,且买豚肩连夜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邻家的媳妇刚试穿了新衣裳,另一家的女主人则刚刚结束了织物制作。东边的家庭在准备祭祀牺牲品时觉得不够肥美,西边的家人则呼唤孩子们去采摘薇菜。
家中门户只掩了一半,期待那位知心人的到来心情是那么的激动不安。孩子走到门口看着夕阳缓缓落下,此时田间的霜露还没有完全消散。
就在这个时候,忽然看见一只小船划过水面,激荡起丝丝涟漪。妻子连忙抖掉裙子上的泥土牵着孩子走上钓鱼的石台,一边用手抚弄蓬松的头发,感觉到自己的脸上逐渐焕发着光彩。
急忙呼叫丈夫为何迟迟未到,他可能暂时延误了税收和农活,我们要赶紧回家买来猪肉等待他的归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东家/西家:指邻居或左右两侧的人家。
2. 儿妇:儿子的妻子,即儿媳。
3. 新衣:新做的衣服。
4. 残织:剩余的纺织工作。
5. 下机:从织布机上取下纺织品。
6. 宰牲:宰杀牲畜。
7. 嫌不肥:嫌弃不够肥美。
8. 采薇:采摘野菜。
9. 欲掩不掩留半扉:形容门虚掩着,没完全关上。
10. 良人:对丈夫的爱称。
11. 心依依:心中挂念。
12. 落晖:傍晚的阳光。
13. 平章:商量。
14. 晞:晒干。
15. 忽见扁舟飞:突然看到一艘小船迅速划过。
16. 双桨櫎破清涟漪:用双桨划破水面,产生涟漪。
17. 抖擞裙儿:整理衣裙。
18. 钓矶:钓鱼的石矶。
19. 蓬鬓:松散的头发。
20. 面生辉:脸上光彩照人。
21. 遽呼:急忙呼唤。
22. 税苗:税收和田赋。
23. 更管:巡查监管。
24. 中限:规定的时间。
25. 违:违反。
26. 且买豚肩连夜归:买了猪肉连夜回家。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除夜之时,诗人所见到的一幅富有人情味的乡村景象。开篇两句分别描绘了两个家庭不同的准备工作:“东家儿妇试新衣,西家残织方下机”,一个是儿妇试穿新衣,另一个则是家人刚刚结束织布工作。这展示了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劳动人民的勤劳。接下来的两句则刻画了两个家庭对于节日的期待和准备:“东家宰牲嫌不肥,西家呼儿去采薇”,一个家中正在宰杀牺牲,并担心肉质不够鲜美;另一个家中则呼唤孩子去采摘薇菜。这种场景使得新年气氛更加浓烈。
在描绘了上述场景之后,诗人以敏锐的目光关注了其中的温馨瞬间:“欲掩不掩留半扉,等彼良人心依依。”这里的“良人”指的是在外劳作的男子,他们即将回家团圆,而家中的妻子则在等待中表现出依依不舍的心情。紧接着,诗人以孩子的视角描述了他看到落日余晖时的兴奋心情,以及对父亲回家的关心:“小儿出门看落晖,平章去时霜未晞。”这里的小儿代表了对新年的期盼与喜悦。
随后,诗人又以戏剧性的笔触展现出一幅突然出现的画面:“须臾忽见扁舟飞,双桨攪破清涟漪。”一刹那间,一条小船破浪前行,打破了宁静的水面。这被认为是诗人的想象,也可能是实际发生的场景,象征著外来者(可能是一位外出未归的家人)的归来。最后,诗人描绘了一位女性形象,她牵着孩子登上渔船,满心欢喜地迎接良人的归来:“抖擞裙儿牵儿上钓矶,手掩蓬鬓渐觉面生辉。”
本诗通过细腻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新年乡野的画面,其中充满了浓厚的亲情、友情和对未来的期许,让读者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好。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修辞手法,将平淡的生活场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体现了其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除夜过延平书所见》是南宋诗人陈藻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的除夕之夜,时年作者六十一岁。在这一年中,陈藻结束了自己的教学生涯,离开了福州鹤林书院,开始了四处游历的生活。
此时正值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宋朝边疆,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现实,许多有识之士都感叹国家不幸,忧心忡忡。陈藻作为一位文人学者,也有着深深的家国情怀,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在这首诗中,陈藻通过对除夕夜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时局的关切。他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展示了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这首诗既是对诗人个人生活的写照,也是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见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