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口观海
长江漫汤汤,近海势弥广。在昔胚浑凝,融为百川泱。
地形失端倪,天色灒滉漾。东南际万里,极目远无象。
山影乍浮沉,潮波忽来往。孤帆或不见,棹歌犹想像。
日暮长风起,客心空振荡。浦口霞未收,潭心月初上。
林屿几邅回,亭皋时偃仰。岁晏访蓬瀛,真游非外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江水流滚滚,靠近海洋时更为宽阔。过去混沌初开,融合成百川汇聚。
地形变化莫测,天空色彩荡漾。东南方向至万里,眺望远方无边无际。
山影忽隐忽现,潮水时起时伏。孤帆难以看见,船歌仍在耳边回响。
傍晚时分风起云涌,旅客心情激荡不已。江口晚霞尚未消退,湖面月亮初升。
树林和岛屿曲折蜿蜒,水边高台不时起伏。年底寻访蓬莱仙境,真正的旅行并非外物所赐。
去完善
释义
1. 西陵口:地名,位于江苏省南京市。
2. 长江:中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
3. 汤汤:水流大的样子。
4. 在昔:很久以前。
5. 胚浑:指天地形成前的混沌状态。
6. 融为:融合成为。
7. 泱:水深广的样子。
8. 地形:地貌形态。
9. 端倪:端绪,头绪。
10. 天色:天空的颜色。
11. 灒滉漾:形容水波激荡的样子。
12. 际:到达。
13. 无象:无法描述。
14. 乍:忽然。
15. 棹歌:行船时的歌声。
16.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17. 长风:大风。
18. 客心:游客的心情。
19. 空:白白地。
20. 振荡:激动。
21. 浦口:水边。
22. 霞未收:晚霞还未消失。
23. 潭心月:水潭中的月亮倒影。
24. 林屿:树林中的小岛。
25. 几:多次。
26. 邅回:徘徊。
27. 亭皋:岸边的高地。
28. 时:时时。
29. 偃仰:起伏不定。
30. 岁晏:年终。
31. 访:探访。
32. 蓬瀛:蓬莱和瀛洲,古代神话中的两座仙山。
33. 真游:真的仙游。
34. 外奖:外界的奖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长江入海口观赏大海的壮观景象。诗中不仅描述了大自然的雄伟景色,还表达了作者面对辽阔的大海所产生的深沉思考和感慨。诗人在领略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引发了内心情感的波动与哲学思考,展现了其诗人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陵口观海》是唐代诗人薛据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时,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但潜在的危机已经显现。薛据作为当时的文人墨客,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因才华横溢而受到皇帝的赏识,但又因为直言不讳而触怒权贵,导致人生起起伏伏。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此时唐朝的国力虽然强大,但由于皇帝的荒淫无度、朝政的腐化堕落,社会矛盾逐渐激化。薛据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文人,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诗文来警醒世人,关注国家的命运。他在游历祖国大地时,来到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西陵口,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抒发胸臆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