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青门往南山下别业
旧居在南山,夙驾自城阙。榛莽相蔽亏,去尔渐超忽。
散漫余雪晴,苍茫季冬月。寒风吹长林,白日原上没。
怀抱旷莫伸,相知阻胡越。弱年好栖隐,炼药在岩窟。
及此离垢氛,兴来亦因物。末路期赤松,斯言庶不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的故居位于南山,每天从城市出发需要早些驾车出行。沿途满是茂盛的丛林遮掩了道路,距离越来越远,它们也逐渐模糊。
积雪开始消融,天气放晴,四季交替进入寒冬。寒冷的北风掠过长长的树林,白昼的阳光在原野中逐渐消失。我心怀壮志,却无法施展,朋友们像是被千山万水阻隔。年轻时候喜欢隐居生活,在山洞里练气修炼。
如今离开了世俗的烦恼,兴致大发也因外物所起。在人世的末期,期待能与赤松子一起共事,这句话大概不会被世人所诟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门:长安的城门之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
2. 南山:指秦岭山脉,位于中国中部地区,跨陕西、甘肃、河南三省。
3. 夙驾:早起驾车出行。
4. 城阙:城市中的楼阁,这里代指长安城。
5. 蔽亏:遮蔽,隐藏。
6. 超忽:遥远的样子。
7. 余雪:残留的雪花。
8. 季冬月: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即腊月。
9. 长林:茂密的树林。
10. 白日:阳光。
11. 原上:平原之上。
12. 旷莫伸:心中宽广却无处施展。
13. 相知:相互了解的朋友。
14. 阻胡越:形容朋友间距离遥远,如同古代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越人一样难以相见。
15. 弱年:年轻的时候。
16. 栖隐:隐居。
17. 炼药:古代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通过炼制药物以达到长寿的目的。
18. 岩窟:山洞。
19. 离垢氛:离开世俗的烦恼。
20. 因物:顺应自然。
21. 末路:人生的最后阶段。
22. 赤松:传说中的神仙。
23. 斯言:这些言论。
24. 庶不伐:希望不被指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离开长安前往南山别业的情境。首联以“旧居在南山”点题,并以“夙驾自城阙”暗示出发的仓促。诗中提到的“榛莽相蔽亏,去尔渐超忽”表现出诗人渐渐远离繁华的城市,走向大自然的恬静和宁谧。
接下来的“散漫余雪晴,苍茫季冬月”则渲染了冬日傍晚的景色,并突出其时的严冬气候。“寒风吹长林,白日原上没”更通过寒风、白日的消失,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描绘。
诗人抒发了“怀抱旷莫伸,相知阻胡越”的感慨,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知己难寻。接着他提到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弱年好栖隐,炼药在岩窟”,这也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与友人相约于老年时共同寻找世外生活的愿望——“末路期赤松,斯言庶不伐”。这句诗既寄托了他的理想,也表达了他与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青门往南山下别业》是唐代诗人薛据的一首田园诗。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年间(742-756年),当时正值唐朝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较为富裕。在这首诗中,薛据描绘了自己离开长安城,来到南山下的别业,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心情。
薛据在晚年时期,曾出任太守一职,后因直言敢谏而被贬谪。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然而,他在闲暇之余,也常常来到南山下的别业,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这首《出青门往南山下别业》正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个时代,唐朝国力强大,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许多文人都喜欢在闲暇时远离繁华的都市,来到乡村田野寻找灵感。薛据也不例外,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