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丞举通判桂州
科名得玉向昆邱,家世长淮入海流。
通籍殿中钩盾省,颁条岭外桂林州。
汉皇前席期清夜,楚客归帆指素秋。
父老欢闻邻郡政,壶浆千里待鸣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犹如珍贵的宝玉镶嵌在昆邱之地;家族世代昌盛,如同淮河之水汇入海洋。进入皇宫担任重要职务,负责管理宫中的事物;发布政令,治理遥远的桂林州。皇帝殷切期望,期待在夜晚畅谈国家大事;诗人漂泊不定,回归故里仿佛看到了秋天的景象。百姓们高兴地谈论着邻居地区的政治变革;用美酒犒劳那些为民众谋福祉的官员。
去完善
释义
科名:科举考试取得的功名,此指进士及第。
玉向昆邱:比喻文人登第做官。玉,这里指登第的人;昆邱,传说中的仙山,这里用以形容京城皇宫。
长淮:指淮河。这句意思是诗人的家乡位于淮河一带。
通籍:这里指的是京官出任地方官。
殿中:即殿中省,古代中央官署名,负责皇帝的起居和宫中的各种事务。
钩盾省:即钩盾令,为古代官职名称,主管宫廷园林及兵器制造等事务。
岭外:泛指南岭以南地区。
桂林州:今广西桂林一带。
汉皇:这里暗指皇帝。
楚客:离开楚国(这里借指故乡)的游人。
素秋:秋季。
父老:当地的老百姓。
邻郡政:指王殿丞在邻郡桂州的政绩。
壶浆:用壶装着的酒或水。
鸣驺:指出行时开道喝道的随从。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友人升任官职的诗作。诗人以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和对友人的诚挚祝愿。首先,诗人用“科名得玉向昆邱”表达了友人的才华得到了赏识,如同美玉般璀璨夺目。接着,诗人又以“家世长淮入海流”来形容友人的家世显赫,犹如淮水滔滔不绝。然后,诗人通过“通籍殿中钩盾省,颁条岭外桂林州”的描述,表现了友人在朝廷任职、治理地方的场景。紧接着,诗人以“汉皇前席期清夜,楚客归帆指素秋”表达了对友人事业成就的期许,希望他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所作为。最后,诗人借“父老欢闻邻郡政,壶浆千里待鸣驺”的形象画面,暗示了友人在治理地方时深得百姓拥戴,成为了百姓的骄傲。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优美,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尚的人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的春天,杨亿写下了这首名为《王殿丞举通判桂州》的诗。此时他已步入中年,早年的锐气和激进逐渐被沉稳和深思所替代。作为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文学造诣和官场生涯皆相当显赫。在此时期,他担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为皇帝出谋划策。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的北宋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科举制度进一步成熟完善,许多才子通过科举进入朝廷成为士人阶层,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同时,边疆安定、内部矛盾得以缓解,使得民间生活比较安定,出现了“太平盛世”的局面。然而,在与太平盛世伴生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风气的侵蚀下,一些士大夫失去了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逐渐沉醉于现世的享乐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杨亿既感受到社会的繁荣稳定,也对现实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