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街头巷尾的风光正在尽情观赏。还未露面,马儿就已经在嘶叫。年老的士绅没有侍卫跟随,只有一个还在肩膀上的小女孩陪伴。
繁华的集市上鲜花盛开,月光洒在身上。年轻时的那些事情,如今回想起来只剩下悲伤。沙河塘上的春意还很浅,看那游人悠然自得地漫步归家。

去完善
释义
1. 鹧鸪天:词牌名,该词描绘了诗人正月十一日在街头观赏花灯的情景。
2. 巷陌:指大街小巷。
3. 风光:风景。
4. 纵赏时:尽情欣赏的时候。
5. 笼纱:指装在画轴上的纱布罩,这里形容花灯的美观程度。
6. 未出马先嘶:指的是还没看到灯会,就已经听到了喧闹声。
7. 白头居士:诗人自嘲,表示自己已经白发苍苍。
8. 无呵殿:没有侍从和车辆跟随。
9. 乘肩小女:指儿童时代的小女孩,这里代指诗人身边的小女儿。
10. 花满市:繁华的市场,这里指观灯的地方。
11. 月侵衣:月光洒在衣服上。
12. 少年情事老来悲:感慨过去年轻的时光,现在却已白发苍苍。
13. 沙河塘:地名,位于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附近。
14. 春寒浅:春天的寒气尚未完全消退。
15. 看了游人缓缓归:看着观赏花灯的人们慢慢散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诗人以“巷陌风光”开篇,展现出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紧接着,通过“笼纱未出马先嘶”这一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群的热情与期待。而“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则展现了诗人孤独的身影,对比之下更显凄凉。
下阙中,“花满市,月侵衣”渲染了节日的气氛,然而诗人却从中感受到了“少年情事老来悲”,这种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使得整首词更加深沉。最后两句“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则描绘了一幅春天来临、游人渐归的画面,给人以宁静之感。
总体来看,这首词既有热闹的元宵景象,又有诗人的孤寂之情,通过对时光的感叹,展现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在正月十一日所创作的描述元宵节观灯盛况的佳作。这首词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此时的姜夔正值中年,虽然他的词才横溢,但在仕途中却并未取得成功。他一生布衣,靠朋友接济和卖字画为生。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创作此词时,南宋朝廷正处于政治腐败、内外交困的时期。北方金国对南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朝中的权臣则把持朝政,排挤贤良。在这种背景下,姜夔通过描绘元宵观灯的热闹景象,表现了民间生活的祥和,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国泰民安的期盼。
在这首词中,姜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宵节的繁华景象,如“花市灯如昼”、“月色灯山满帝都”等诗句,既展现了元宵节的盛况,也反映了南宋都市的繁荣。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姜夔也透露出了一丝忧虑,如“一年一度又春风”、“白头吟望苦低垂”等诗句,暗示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