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旧时月色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辛亥年的冬天,我在石湖边赏雪。在那儿待了整一个月,随手取了些简纸,信手写了几句诗,并且向当地的乐师和歌女征求新的曲子。他们根据我的诗句创作了两支曲子,石湖先生拿在手上反复欣赏,觉得音韵和谐,于是给这两首曲子分别命名为《暗香》和《疏影》。
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月光夜晚,我们曾在梅树下吹着笛子。那时的她,被唤醒后从不在乎寒冷的冬夜或者是否摘到了梅花。如今,我已不再年轻,曾经的才情已渐渐淡忘。只是没想到,那翠竹之外的稀疏梅花,竟然在宴会之上散发幽香。
江南之地,此时寂静无声,而遥不可及的路途让人感叹无法将梅花寄给友人。独自饮酒容易悲伤,而红色的花瓣默然无语,它们也在想念我们曾经一同走过的路。时常回忆那次携手走过的旅程,那时有千株梅树生长在西湖的冷碧之中。而如今,那些花儿已被风吹落,不知何时才能再次见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辛亥:指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
2. 石湖: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的石湖一带,是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隐居之地。
3. 止既月:指在石湖住了将近一个月。
4. 授简索句:拿过纸来寻找合适的诗句。
5. 征新声:征求新的词调。
6. 《暗香》、《疏影》:这是姜夔为石湖老人所作的两首词,以咏梅花为主题。
7. 旧时月色:指过去曾经有过的美好时光。
8. 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梅边吹笛:指在梅花下吹奏笛子。
9.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玉人:指美人。这里可能指的是范成大的侍妾。
10.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何逊:南朝梁代著名文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善写诗赋,尤其擅长咏梅花诗。这里姜夔以何逊自比,表示自己已渐渐衰老,失去了年轻时的才华和才情。
11.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怪得:惊奇地看到。竹外疏花:指梅花。瑶席:用美玉装饰的席位,这里指石湖老人的居所。
12. 江国:指江南水乡。
13. 寄与路遥:指给远方的亲人送去梅花的愿望难以实现。
14.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翠尊:翡翠酒壶,这里借指美酒。红萼:红色的花萼,这里指梅花。耿相忆:心里一直想念着。
15.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携手:手牵手。千树压、西湖寒碧:形容西湖岸边梅花盛开的景象。
16.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意思是,梅花的花瓣已经一片片被风吹落,什么时候才能再看到它盛开呢?

去完善
赏析
《暗香·旧时月色》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一首咏梅词。这首词以月色的变化为线索,通过对昔日梅边吹笛的美好回忆和对今日梅花凋零的感叹,表现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深深感慨。
首句“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描绘了旧时月色的美好情景,仿佛看到月亮洒下一片银光,映照着梅树枝头,诗人站在梅树旁吹着笛子,享受着这宁静而美好的时刻。接下来的“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描绘了诗人在月色中唤醒玉人,一起欣赏梅花的美景,共同感受那寒冷而美丽的冬天。
然而,好景不长,诗人发现自己已经逐渐老去,失去了往日的才情和灵感,只能用“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来表达对时光流逝、梅花凋谢的无奈和感慨。接下来的“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描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寥,感叹路途遥远,无法将这份美好传递给远方的亲人朋友。
最后两句“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是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人回忆起曾经和朋友们一起欣赏西湖梅花的美景,希望有一天能够再次见到这样的美景。
整首词通过对月色的描绘和对梅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暗香·旧时月色》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作品。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87年,此时正值宋金和议期间,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国家积贫积弱,社会矛盾激化。
姜夔出生于一个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对诗词歌赋有很高的造诣。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在仕途上,他屡试不第,始终未能获得一官半职;在婚姻上,他与心爱的女子红藕相爱情深,却因家庭反对而未能结为连理。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倍感落寞,也激发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姜夔的词作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寓自己对国家、民族以及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暗香·旧时月色》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