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千秋巨木竟梁海堂
二木盘根三千秋,万斧过之无敢视。
今辰有梓号国工,朋曹十数来睥睨。
为言此木难斤斧,上有蟠龙下伏虎。
莫教惊动万年枝,擎电轰雷三日雨。
直须作法起南风,号召百神同力扈。
昂昂头角向梅堂,五六镇星来作辅。
坐令国势蛩萝图,万岁千秋奉明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两棵树木深深扎根三千载,经过无数次的砍伐依然挺立着,无人敢去撼动它们。
如今有一位杰出的木匠名为国工,带领十几个朋友一起来欣赏这棵树。
他们说这棵树难以用斧头加工,因为树上有一条巨龙,树下有一只猛虎守护。
我们不能让这长寿之树受到惊扰,要让雷电狂风以及倾盆大雨降临三天,才能召唤出南风之神,众神共同辅助,共同为树木提供力量。
树干和树枝都朝向梅堂的方向,五六颗星星作为护卫,使得国家的运势得以顺利发展,并且能一直延续下去,把这份基业传承给优秀的统治者。
去完善
释义
1. 二木:比喻巨木;
2. 盘根:形容树木根系发达;
3. 三千秋:喻指时间久远;
4. 万斧过之无敢视:众多斧子劈砍都不敢触碰它;
5. 今辰:今日,现今的时候;
6. 有梓:梓树,高大乔木,此处代指巨木;
7. 国工:国内顶尖的工匠;
8. 朋曹:同伴,同事;
9. 睥睨:斜着眼看,表示轻视;
10. 为言:说话时;
11. 难斤斧:难以用斧子劈砍;
12. 蟠龙:盘绕的龙;
13. 伏虎:潜伏的虎;
14. 莫教:不要使...发生;
15. 惊动:打扰;
16. 万年枝:寓意长寿的树枝;
17. 擎电轰雷:形容雷电交加;
18. 三日雨:连续三天的降雨;
19. 直须:必须,应当;
20. 作法:施行法术;
21. 南风:南方的气候;
22. 号召:聚集,召唤;
23. 百神:各种神祇;
24. 同力扈:齐心协力;
25. 昂昂:高耸的样子;
26. 头角:指树的尖端;
27. 梅堂:指书斋;
28. 五六:五个或六个;
29. 镇星:土星;
30. 作辅:起到辅助作用;
31. 坐令:使得;
32. 国势:国家形势;
33. 蛩萝图:一种图案;
34. 奉明主:侍奉贤明的君主;
35. 万岁千秋:祝颂皇帝长寿的套语。
去完善
赏析
《伐千秋巨木竟梁海堂》是一首描绘古人伐木场景的诗歌。诗人通过细致的描述和生动的想象,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勇敢、智慧和勤劳的品质。全诗以伐木为主线,通过对巨木形象的描绘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首联“二木盘根三千秋,万斧过之无敢视”,形象地描绘了巨木参天、根深蒂固的景象,凸显了树木的高大和壮硕。其中“万斧过之无敢视”一句,强调了巨木的雄伟壮观,使得在场的众多劳动者都为之折服。
颔联“今辰有梓号国工,朋曹十数来睥睨”,则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坚定决心和高超技艺。尽管巨木难以伐取,但他们仍勇敢地接受挑战,并付诸行动。这种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劳动人民最值得称颂的品质之一。
接下来的颈联和尾联,诗人进一步渲染了伐木的难度和氛围。他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将伐木比喻成一场与天地抗争的战斗。在“莫教惊动万年枝,擎电轰雷三日雨”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神秘;而“直须作法起南风,号召百神同力扈”则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
最后,诗人以“昂昂头角向梅堂,五六镇星来作辅。坐令国势蛩萝图,万岁千秋奉明主”作为结尾,寓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努力。同时,这也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伐千秋巨木竟梁海堂》是南宋词人程珌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正值程珌晚年时期。当时南宋政权已经稳定,但国家内外忧患仍存。在此背景下,诗人以斧头伐木作喻,表达了对国家治理、教育人才的思考。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段里,程珌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担任史官,对时政有着深刻的见解。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曾两次因直言不讳而被贬谪。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有更深的感慨。
同时,在宋宁宗庆元年间,南宋政权虽然相对稳定,但国内外仍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方面,北方的金国对南宋构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国内政治斗争激烈,忠良之士往往受到排挤。这些时代背景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其对国家的治理和教育人才产生深深的忧虑。
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创作了《伐千秋巨木竟梁海堂》一诗。他以斧头伐木的形象比喻,表达了为国家治理和培养人才的决心。诗句“伐千秋巨木,竟梁海堂”意味着要像砍伐千年古木一样,竭尽全力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这既是对个人意志的坚定,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